近日,英媒报道称,英国大学院校的中国籍新生人数高于欧盟国家来英的新生人数总和。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学费有竞争力
数据显示,在2014年,有58810名中国籍留学生在英国开始了本科阶段的学习,而来自非英国的欧盟国家的新生人数总和仅为57190人。据官方数据显示,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新生人数少了上千人,这也表明,英政府试图限制学生签证的措施已经将一些本科生拒之门外。
来自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至2010财政年,来英求学的中国籍新生有36950人,自此之后,中国籍新生的数量增长了59%。
英国商业、创新及技能部新闻发言人告诉《英中时报》记者,学习刻苦的中国学生意识到,英国世界知名的高等教育体系和英国学位是优异的投资回报。此外,一旦海外毕业生完成学业,如果他们找到了毕业生等级的就业岗位,他们都有机会在英国工作生活。
面对与美国、澳大利亚等留学大国之间的竞争,该发言人表示,英国高等教育系统是国际公认的极好的高教系统,而学费比起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大学,非常有竞争力。
英国文化协会高等教育总监则称,对于留学生的总体增长,英国表示欣喜,但美澳等竞争对手的留学生增长势头更猛。这凸显了英国采取积极行动吸引全世界人才的必要性。
学制短仍是优势
在全球前100顶级名校中,英国就有9所高校入围。随着中国的中产家庭越来越多,海外留学“镀金”的传统使得来英留学的中国籍学生日渐增多。
20岁的小王来自中国云南,目前在帝国理工学院攻读生物工程学,是一名本科大二学生,曾在美国私立国际学校学习。小王今年的学费为2.55万英镑,除此之外,每年还需约1万英镑的生活费。
去年9月刚进入伦敦大学学院的新生小钟在接受《英中时报》采访时坦言,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来英国,一方面是它的学制短,总的来说性价比较高;另一方面,英国大学的申请流程相对简单,除了牛津、剑桥需要面试外,其他大学大多只需要写一篇自荐信,申请难度和繁琐度相对低一些。
留学生“表现不佳”
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夏天,以一等成绩毕业的学生人数创历史新高,5名学生中即有1人取得最高的一等学位。然而,尽管获得一等学位的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但占据留学生比例高于欧盟国家总和的中国留学生的整体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对此现象,英国《卫报》汇总了多个大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大致分析了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大学表现不佳的原因。其中包括:
校园文化不同。习惯于“寒窗苦读”的中国学生初来乍到,对英国大学重视团队合作与小组分工的学习方法感到很不适应。这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体验,也拖累了其学习成绩。此外,中国学生对英国的酒吧与聚会文化不甚适应,也阻碍了其融入英国校园文化的进程。
后继无力。据相关研究,中国大学生即便在第一年表现优异,也常常在第二年面临成绩滑坡。研究者表示,这背后应当有多种因素的作用。
背景变化。爱丁堡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在2004年左右,中国赴英留学生开始从公派为主转为自费为主。很多赴英留学的中国学生可能缺乏必要的语言与学术能力,但这在中英相关教育制度作用下很难体现出来。
轻视语言。因为不计入总成绩,中国学生往往不参与英国大学的语言培训课程,而这对于很多英语能力不足的中国学生而言,却是相当重要的。
应试教育。很多中国留学生认为,只要在中学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就能高枕无忧,从而低估了英国大学的学习压力。
(摘自英国《英中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