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1月29日 星期四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青岛产业“求新不恋旧”

潘旭涛 宋晓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1月29日   第 02 版)

  青岛风光

  青岛港
  安殿堂摄

  崂山雪景
  闫培森摄

  经历了30年的一路疾行,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新常态蕴藏着新变化,也催生着新动力,2015年,全国各地纷纷围绕新常态布局经济发展。

  在近日召开的青岛市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青岛提出了应对新常态的新思路。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将新思路解释为:在工作导向上要把握好“稳”与“进”,在发展支撑上要连贯好“转”与“接”,在产业转型上要协调好“新”与“旧”,在推进改革上要处理好“舍”与“得”,在扩大开放上要统筹好“出”与“进”,在保障民生上要兼顾好“面”与“点”。

  除了新思路,青岛还探索应对新常态的新模式。青岛市市长张新起表示,要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加快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调优现代农业,调强先进制造业,调大调强现代服务业,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和民生事业。

  新常态蕴含新机遇

  翻阅2014年青岛经济数据,增速虽有所回落,但在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经济运行中亮点频出: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4%,腾笼换鸟老城区工业企业环保搬迁加快,累计104户老城区企业启动搬迁;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0%,青岛市财政安排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65.7%,退休职工养老金实现“十连增”……大量数据印证了青岛在经济下行压力大背景下的转型努力。

  新常态下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而把握机遇的关键是坚持改革创新。

  改革是制胜法宝。李群强调,在推进改革上要处理好“舍”与“得”,舍畏难之情、体制之绊、狭隘之利。要让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青岛要得改革之先,充分利用好本土优势,在优势领域先行先试,让青岛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青岛在产业转型上协调好“新”与“旧”,做到“求新不恋旧”,积极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抢占新兴业态发展先机;坚持“喜新不厌旧”。对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加大支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如今,创新已经成为青岛驱动发展新引擎。青岛努力优化创新环境,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充分发挥北斗导航、3D打印、生物制药、工业机器人、石墨烯等产业项目高端引领作用,在新兴产业发展大潮中争取主动。

  同时,青岛创新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已经从过去的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转向个性化、多样化占主流的消费阶段,要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电子商务可谓生逢其时,无疑会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尤其是2014年2月,海关总署正式批准青岛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相关试点工作,创新的交易模式让青岛再次走在全国前列。青岛提出全面提升跨境电商服务试点水平,引领外贸转型升级。逐步开启“直购进口”和“保税出口”试点,争取尽快开通青岛—韩国跨境电子商务“海运模式”,积极争取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保税进口”试点政策落户。

  喜新不厌旧。制造业是青岛的传统优势产业,10条千亿级产业链已经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青岛对于传统产业加强技术改造,推进产业升级改造、腾笼换鸟。青岛用信息技术提升10条千亿级产业链,强化科技支撑。同时,要加大金融对现代农业、小微企业以及社会事业、民生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

  要实现创新,人才是核心要素。青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孵化器、软件园、人才公寓3个千万平方米工程建设,为人才创业、企业创新创造良好支撑。

  寻找发展新动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支撑点,是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李群强调,在发展支撑上要连贯好“转”与“接”,在发挥好投资关键作用的同时,强化消费支撑;在抓住工业不放松的同时,强化服务业支撑;在对传统要素优势挖潜的同时,强化创新优势支撑,保持动力连贯性。

  这其中,消费无疑是重要的经济增长支撑点,在稳增长中具有基础作用。消费正逐渐成为青岛经济增长新支点。数据显示,2014青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3000亿元、增长12%以上,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第一马车”。青岛在消费品进口方面频出大手笔,2014年保税港区国际汽车城平行进口贸易综合展厅和进口商品总部基地开门纳客,两家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先后开业。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早在2014年5月,青岛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意见》,实施 “十大”消费领域拓展工程、“三大”新型消费模式培育工程和“五大”消费业态激活促进工程。

  未来青岛还将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打造购物者天堂,向消费型城市转型,使青岛成为区域性消费首选之地。

  而现代服务业有望成为经济增长另一大新动力,日益成为投资“乐土”。2014年,惠普大数据、万达东方影都、山东国际航运交易中心等项目纷纷落地青岛,服务业增加值占到青岛生产总值的51%,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兴经济体系初步形成,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进步。

  在新常态下,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机遇,青岛未来将加快建设区域服务业中心城市。推动现代服务业“十个千万平方米工程”建设,利用好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推动金融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把青岛打造成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借力转型升级实现新的跨越。

  提升开放新水平

  改革与开放是青岛经济发展的两翼。专家表示,目前对外开放的局势出现新特点,过去以招商引资为主,如今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展。“走出去”由出口换外汇为主,变为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青岛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扩大开放上要统筹上好“出”与“进”,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为契机,抓住时机加快“走出去”;着力打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实现高水平“引进来”。青岛努力推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经济合作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实现“两翼齐飞”、“双轮驱动”。

  新常态下,“引进来”已经不再是“捡到篮里都是菜”的年代,青岛创新思路,提升“引进来”水平,特别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重点引进研发中心、结算中心、交易中心、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同时,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通过引进高质量外资,带进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端人才。为此,青岛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准入后监管相结合的外商投资管理新体制,努力打造国际化、法制化营商新环境。

  “走出去”如今已成为青岛的热词,越来越多的青岛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建功立业。

  “一带一路”为青岛企业“走出去”提供重要机遇。青岛是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城市,也是 “海上合作战略支点”。

  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青岛将推动鲁海丰、巨容远洋、瑞昌棉业等企业建立境外远洋渔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推动建设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支持企业建设境外加工贸易、资源开发、农业合作和科技研发“四大基地”。

  青岛率先作为,围绕建设东北亚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推进境外经贸合作项目和园区建设,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双向投资贸易合作发展,争取率先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同时,会议还强调在保障民生上要兼顾好“面”与“点”,“面”上兜好底、保基本、守底线,织密织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点”上精准发力,强化以人为本,由“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把民生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有梦行远。青岛经济发展正沿着清晰而科学的思路步步推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必将在新的起点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青岛产业“求新不恋旧”
加拿大人高雅:“为什么要回去?青岛这么好!”(海外人在青岛)
资讯速递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