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1月26日 星期一

基本面总体向好 中高速将是常态

中国经济列车不会掉挡失速(热点聚焦)

本报记者 王俊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1月26日   第 02 版)

  近期,随着中国经济运行数据公布、世界经济论坛开幕等重要事件的集中亮相,中国得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经济的列车将如何行驶?专家认为,持续深化改革将让“创业创新”与“传统产业升级”这两大引擎同时开动,为换挡后的经济列车提供强劲动力。未来,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中高速”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弯道降速引发外界忧虑

  瑞士达沃斯论坛刚一结束,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期待与乐观便溢于言表。德国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指出,即使7%的GDP增长率也相当于8000亿美元,这比5年前两位数的增长还要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更是公开表示“未来依然属于中国”。

  有趣的是,就在2014年统计数据刚公布时,国外还多少弥漫着中国经济“弯道降速”的担忧情绪。“GDP增速低于此前预期的7.5%”,“中国经济增速创24年最低”,“中国经济可能会‘雪崩’”,“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正在降温,还面临着产能过剩、影子银行风险”等忧虑之音不绝于耳。

  而中国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上的发言则掷地有声,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不一味追求速度了,紧绷的供求关系变得舒缓,重荷的资源环境得以减负,可以腾出手来推进结构性改革,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发展阶段演进。这样,中国经济的“列车”不仅不会掉挡失速,反而会跑得更稳健有力,带来新机遇,形成新动能。

  开动稳增长“双引擎”

  面对“三期叠加”下换挡时经济“失速”的担忧,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我们一方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培育打造新引擎;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改造升级传统引擎。

  中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7000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人民勤劳而智慧。如果把全社会每一个细胞都激活,就会使整个经济肌体充满生机,进而汇聚成巨大的推动力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蕴藏着无穷创意和无限财富,是取之不竭的“金矿”。李克强如是强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告诉本报记者,中国经济正处于上台阶的关键时期,“双引擎”的启动无疑将为稳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就新引擎而言,我们通过简政放权、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努力,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使其在准入、淘汰、规划、监管等层面为创业创新者提供优质的环境与服务,进而大大激发经济活力。同时,传统引擎升级意味着政府通过在规划的科学性、综合性、长远性上面下工夫,特别是向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建设‘质量不高’的顽疾开炮,来达到既稳定投资,又奠基长远发展的目的。”张立群说。

  张立群指出,中国正在努力完成面向现代化的基本布局,随着“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新型城镇化”等战略的实施,不仅国内经济增长和投资效益有所保障,还能进一步惠及其他国家,而中国经济自身也将在这种互利共赢中受益。

  未来仍将中高速增长

  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表现,市场各方的预测也进一步印证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特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瑞银预计2015年中国GDP增速为6.8%;而中科院和摩根大通则同时给出了7.2%的预期增长数字。

  专家表示,对中国经济而言,新常态的最主要特征便是“中高速”增长。“一方面,与过去相比,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增速下降只是这种变化的客观结果。另一方面,尽管经济增长由‘高速’降到‘中高速’,但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都在提升和完善,因而这是一种含金量更高、可持续性更强的增长。从这个角度上说,未来我国‘中高速’增长不仅会维持相当一段时间,而且比过去的‘高增长’更可靠。”张立群强调。

  “中高速”增长过程中,又有哪些风险值得警惕?专家分析,市场竞争残酷、个体风险蔓延、宏观决策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多变等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作为企业来讲就面临着更残酷的‘适者生存’问题。企业往往又是通过产业链相互联系的,因此如何避免市场选择或淘汰企业时产生的债务风险、产能过剩风险蔓延成系统性、全局性的风险,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张立群提醒。

中国经济列车不会掉挡失速(热点聚焦)
湖北:流动“超市”进乡村
河南:冬季生态鱼满舱
云南集装箱班轮首航上海
对外投资首超引资规模(市场观察)
甘肃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四成
河南公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
责编:宦 佳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