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1月15日 星期四

现代政治智慧与木桶原理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1月15日   第 05 版)

  自从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有一个关键提法值得高度重视,那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何这么说?不妨拆开来看。

  首先是现代化,可以说,自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以来,现代化就一直萦绕在吾国吾民心头。重新拾起大国荣耀,重新以一个伟大民族的形象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是多少代人的梦想。

  其次是国家治理,不必回避的是,尽管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经济上的高速增长,但在国家治理层面,我们的问题是全面而严峻的。这也是为什么,本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而不是单讲某一方面的改革;这也是为什么,本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让这个国家在法治的逻辑之下运行。

  哪一方面都不能瘸腿,缺什么就要补上什么,成为过去两年多来,中国无论内政还是外交上的鲜明特色。这让我想起经典的“木桶原理”,说的是一个木桶的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盛水量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四个全面”,看到的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上一以贯之的原则,也就是以“全面”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对待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领域。

  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四个全面”有着清晰的分工思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推动实现目标的“姊妹篇”战略,“全面从严治党”则是直指这一过程的领导核心问题。

  如果仔细研究这世界上先进国家的政治与社会制度运行方式,会发现它们绝大多数完整而成熟,逻辑自洽,规则清晰,既沿袭了国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定传统,亦有在现代化洗礼中不断探索形成的新规矩,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然而这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木桶,正如这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国家。其他国家用在好木桶上的木板,如果复制一块插到中国的木桶之上,说不定会漏水。五千年的文明,上百年的屈辱史,一甲子多的新中国史,30多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独有的东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二年,习近平提出这“四个全面”,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谋划的中国未来。

  历史学家唐德刚曾提出过“历史三峡论”,说的是社会政治制度的转型成功,需要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就进入了这样的“历史三峡”,长时间处于“新居未建,而故居已拆”的状况。然而如同长江过了三峡后的一马平川,中国所走向的也是真正的现代化。

  我们所期待的现代化,应当事关全体人民的福祉,应当事关整个国家的复兴。做好中国现代化这个“木桶”,需要足够的政治智慧。

习近平“四个全面”里的中国复兴逻辑
现代政治智慧与木桶原理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