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1月13日 星期二

怀念学者何振梁

任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1月13日   第 05 版)

  2015年1月4日下午得知何振梁先生去世的噩耗后,连续数日,他的音容笑貌不断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我与何老的交往始于1993年,当时我在主持编写我国大学体育专业的首部《奥林匹克运动》教材,为大量问题所困惑,于是当面向何老求教。

  我惊奇地发现,这位身居高位的官员,骨子里却是个学者,无论问题涉及到哪个领域,他都要言不繁,给出明确回答,显然,这些问题早已经过深思熟虑。随着与何老交往日深,这种印象也愈发鲜明。他是奥林匹克事务热情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同时又是奥林匹克问题冷静的观察者和思考者,锲而不舍地研究着奥运从理念到实践的各种问题并以日记的方式数十年如一日地记录着自己的研究成果。理论加实践,使他的见识既远远超越忙于事务的官员,也远远超越埋首书斋里的学者,成为国际奥林匹克界凤毛麟角的精英人物。

  1981年,何老进入国际奥委会,不到4年就进入核心层,当选为执委继而任副主席,并长期担任国际奥委会内十分重要的“文化与教育委员会”主任。何老针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存在的文化单一化的不足,提出奥林匹克文化要多元化,强调多元和谐。这种观点对于克服奥运中长期存在的“欧洲中心论”,让奥运更多地纳入非西方的文化要素,以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极有帮助,在国际体坛上响应者众。2000年我有幸在瑞士洛桑出席何老主持的奥林匹克文化论坛,目睹了何老即席回答会议代表和媒体的各种问题的过程,真切地感受到他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力。当时,有人激烈地提出应当禁止一些伊斯兰国家参赛奥运,因为这些国家派出的是清一色的男性运动员。何老指出,奥运会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但不能用一种歧视来反对另一种歧视,用这种硬性规定来促进性别平等,是不妥的,继而将他的论据娓娓道来,让与会者心服口服。

  在论坛后的小型座谈会上,诸多知名学者,如美国的麦克阿隆、西班牙的马拉嘎斯、德国的伦纳茨和穆勒等都对何老的观点深表赞同。麦克阿隆教授是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负责学术的院长、顾拜旦传记的作者,这位在国际奥林匹克界享有盛誉的学者,曾多次同我谈起他对何老的敬佩,毫不掩饰地说他在听何老为申办北京奥运会所作的陈述报告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国际奥委会中的大人物不少,但是能让学者们认可的却不多。何老就是学者们认可的少数人之一,一提起他的名字,大家便会竖起大姆指。

  何老是新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人物,他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及世界的奥林匹克事业结合得如此完美,他做出的贡献如此之多,在相当程度上与他的学者本质有关。终其一生,求真求实,生命不息,探索不止。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他的观点发微洞幽,他的为人率真质朴。他留给我们的文字在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体育及奥运在民族复兴大业中的特殊功用。

  何老对于我,不仅是传道解惑的良师,可以深谈的益友,更是人生道路上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楷模。何老,我们将永远怀念您!

  (作者任海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羊年烟花主打APEC环保牌(聚焦京城)
怀念学者何振梁
后海冰场欢乐多
京城百姓新年品味老北京
责编:梁益琴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