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深夜,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故,让人们感到悲痛,也让旅游业界人士反思。如何计算出单位区域内游客的最大承载量,保证游览区域内游客的安全、舒适,杜绝安全隐患,成为摆上旅游业者案头的重要功课。
日前,国家旅游局在其官网发布《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并制定相关游客流量控制预案。这一《导则》被旅游业界看作是为景区客流监控制定了国家标准。
根据《导则》,最大承载量指的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在保障景区内每个景点旅游者人身安全和旅游资源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的旅游者数量。对此,《导则》还给出了明确的测算方法和公式,供各景区参考使用。同时,《导则》将空间承载量分为文物古迹、主题公园、古建筑、古街区、古典园林、山岳、文化遗址七大类,分别有着不同的标准。例如,八达岭长城核心景区空间承载指标为1—1.1平方米/人;故宫博物院核心景区空间承载指标为0.8—3平方米/人;颐和园的游步道空间承载指标为0.8—2平方米/人,其他区域60平方米/人。
事实上,部分景区此前就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实行限流。例如,长白山景区通过官方网站及景区LED屏等渠道知会游客景区的最大承载量。在游客承载量接近最大承载量时,通过景区之间的分流以及景区内景点之间的分流实现;同时,在旅游高峰期的时候,通过延长景区开放时间、提前收票等一系列的措施,保证游客区内良好的游览秩序,保证游客的游览品质。
此外,《导则》还指出,景区需合理分配游憩用地、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用地和旅游管理用地等,将旅游者人均占路长度、人均占地面积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分时段、分淡旺季加以针对性流量控制。未来,景区游客量监测将逐渐实现常态化。而这也是“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目前已有多家在线旅游企业与景区联合推出客流控制方案,即通过在景区安装扫码设备,用微信云计算平台数据处理,精准定位游客,即时反映景区客流状况,并对客流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