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澳大利亚人马思友:

“来中国,要去就去青岛!”(海外人在青岛)

宋晓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2月18日   第 02 版)

  马思友一家旅游时合影

  在青岛第一国际学校偌大的教室里,8名来自5个国家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呈U形围绕着老师马思友而坐。这节课是数学课,但与国内不同的是孩子们并不是坐在台下听讲,而是动手画三角形、折纸。“我们这次的数学课是通过做金字塔来学习几何知识。听讲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通过动手去做,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收获,有的孩子通过画图来理解图形,有的孩子通过折纸来锻炼立体思维。”用一口流利的汉语侃侃而谈的是来自澳大利亚的马思友。

  马思友现在所在的青岛第一国际学校完全按照美国教育模式进行授课,但与美国的教育又不完全相同。在他的理念中,国际学校培养的是“国际人”,既不是美国人也不是中国人。马思友说:“我的大女儿也在这里读幼儿园,我常对她说,你的出生地澳大利亚是你的第一文化国,你的居住地中国是你的第二文化国,但你的思维既不是澳大利亚式的也不是中国式的,而是国际学校培育出来的更加国际化、更加开放的第三文化国,你是国际人,我们要培养的就是国际人。”

  推崇国际文化的马思友有一个幸福的国际化家庭,太太是江苏盐城人,是2004年他在江苏任英语教师时认识的。两人2007年结婚,现在已经有两个女儿,大女儿5岁,小女儿也快两岁了。

  “我们结婚以后一直在澳大利亚生活,之所以来青岛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马思友回忆说,2005年,他跟太太结婚前曾经来青岛旅游过3天,当时的青岛秋高气爽、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尽收眼底,两人对青岛一见钟情:“我们太喜欢青岛了,山海城融为一体,与我老家墨尔本有很多相似之处。”

  结婚后两个人一直生活在澳大利亚。好山好水的澳大利亚一直是很多人向往的宜居天堂,但马思友的太太却与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有很浓的思乡情结,想要回到国内与父母团圆。马思友陷入矛盾之中:“我在澳大利亚有非常好的工作,而且在澳大利亚生活得很舒服。最终为了太太,我决定来中国,但我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去就去青岛!”

  就这样,2011年两人离开澳大利亚来到青岛。事实证明,马思友的选择是对的。在他看来,生活在青岛非常舒服,景色优美,与他的老家墨尔本一样面朝大海。青岛拥有北上广的便利,青岛拥有媲美北上广的商场,很容易购买到国内外一线品牌,各国美食一应俱全。而且,青岛外国人多,见惯了外国人的青岛人不会对外国人的出现大惊小怪:“我们去一些小城市,经常会被人指指点点,这让我非常尴尬。” 马思友任职的学校还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集体出游、感恩节聚餐,让他有一种大家庭的感觉。

  他特别喜欢中国的春节,每年都会陪太太带着孩子回盐城老家过年,挂灯笼、放鞭炮,热热闹闹过大年:“我跟我的岳父关系特别好,就像父子一样。”在青岛生活了4年,马思友已变成了一个中国通,闲暇时他喜欢去海边逛逛,爬爬崂山、浮山。马思友远在墨尔本的父母已经退休,时不时也会来青岛看他:“我爸爸特别喜欢青岛烧烤。青岛真是一个好地方,每个人都有爱它的理由。”

搭平台 扩进口 促消费
资讯速递
“来中国,要去就去青岛!”(海外人在青岛)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