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威宁石门坎

中西文明交融的传奇部落

蒋兴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2月12日   第 08 版)

  图为石门坎风光
  苗麒麟摄

  贵州威宁石门坎,这个黔滇交界处的偏远村落,缘于英国传教士柏格理而名声鹊起,成了一个散发着田野记忆的历史符号,一个中西文化交融聚集的文化符号。

  初冬,沐浴着高原柔风,公务之余,我悄然来到了这里。村子真静,街道上偶尔见到穿着苗族服饰的妇女从身旁走过,我知道这就是有名的“大花苗”民族。一只小白狗爬在地上,悠然打着小盹。

  1904年,取着中文名的英国传教士柏格理,从云南昭通来到石门坎传教办学,开启了让当地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双语教学学校并取名“石门光华小学”,开创当时男女学生同校先河;着手整理苗族文字,为苗族创立了“老苗文”,开创了苗族母语文字的先河;建起了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创建了乌蒙山区第一所西医医院;倡导民间体育运动,修起了贵州有史以来第一个足球场,石门坎曾一度成为“贵州足球的摇篮”……柏格理也永远留在了黔西北这块贫瘠的苗疆腹地上。1915年9月流行斑疹伤寒,这名英国校长因护理患伤寒症的学生,感染了沙门氏菌属伤寒,医治无效而不幸去世,年仅51岁。

  缘于柏格理多年开启的现代教育,在紧随而来、同样取着中文名的高志华、王树德等几位传教士不懈努力下,石门坎迎来了教育发展鼎盛时期,这里培养出了4000多名初高中生和小学毕业生,学生毕业走出大山后,有的还考取了硕士和博士……仅弹丸之地的石门坎,从此驰名中西,曾被誉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传奇部落”。

  来到石门坎,有一小间砖混小屋,曾是石门坎的第一个邮政所。当时,从国外寄信到石门坎,只需写下“中国石门坎”,邮差就能把信件准确无误地送到这里。

  行走石门坎校园,现仅存的,只有当时的女教师宿舍、用于办公的长房子、牧师食宿的石房子、小砖房建筑,经过修旧如旧后,仍能见到中式建筑特点和西式建筑风格,向来访的人们展示着往日的兴盛。

  昔日的足球场已经不复存在了。当年修在半山间的男女游泳池,如今已是干枯滴水未见,仅剩土坯墙原貌残遗。1910年,柏格理从英国带回来的一些树种,早已长成参天大树,向人们述说着往日端午节“全民运动会”曾经涌动的一切……

  石门坎因有一扇天然石门而得名。那些年,柏格理先生曾带领当地苗族人民,用铁钎、铁锤戳开了石门,大大便利了村里与云南昭通的交往。

  收拾起这段辉煌沧桑历史,来到石门坎西北侧山麓,这里安葬着柏格理的魂灵。午后,成片树荫间斑驳如鳞的阳光洒泻墓地上。墓碑上嵌有世界上唯一用英、汉、苗三种文字雕刻的墓志铭,在这寂静山村,成为了中西文明交融的一道独特景致。

  悄然徜徉威宁石门坎,返回的路上,放眼望去,冬阳朗照下的古村落,满坡苍翠山林间,竞相吐露片片金黄灿烂。

国人出境游带给海外华人新商机
西塘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江南六大古镇走笔③)
中美旅游论坛在洛杉矶举行
“文明伴我游”全球摄影大赛启幕
中西文明交融的传奇部落
责编:赵 珊 邮箱:hwbtrave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