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海洋经济合作委员会(简称海经委)在青岛成立。这是该协会成立以来设立的第一家分支机构。
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海贸会)是专门负责两岸经贸促进的机构,在推动两岸直接通商,促进两岸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海经委的主要任务是推动海峡两岸在涉海贸易、投资合作、海洋研发以及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它的成立对推动海峡两岸涉海领域的深入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成立大会上,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会会长王辽平如是表示。
来自商务部海贸会、国台办经济局、贸研院、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商务厅、山东省台办,以及北京、深圳、厦门、大连、济南、烟台、威海、日照等地商务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两岸海洋合作“助推器”
“向海而兴,体现的是青岛面朝大海的开放胸襟。作为全国性的机构,海经委将构筑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新平台。”海贸会海经委名誉主任、青岛市委副书记王伟表示。
在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海峡两岸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与经验,在技术水平、开发重点、政策支持、环境与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合作与发展空间,为两岸海洋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比如青岛,就具有发展海洋经济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拥有863公里海岸线、49个海湾、69个岛屿、海域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的青岛,天生就是一块试水蓝色经济的实验田。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在这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层次区域发展战略中,青岛被定位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龙头城市”。
作为海洋科技城市,青岛聚集了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这意味着,中国内地30%的海洋科研机构、40%的高层次海洋科研人才、承担着50%的国家重点海洋科研项目的海洋科技人才,都在青岛。
而青岛与台湾,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经贸交往。
“60多年前,有6.6万多人从青岛去台湾。目前,青岛是长江以北台资企业最集中的地区,常住台商达3000余人。去年9月,台湾贸易中心还在青岛设立了代表处。”海贸会海经委主任、青岛市副市长刘明君表示。
数据显示,台湾是青岛第五大海外资金来源地。截至目前,台湾累计在青岛有投资项目1960个,青岛实际使用台资25.8亿美元。到今年10月份,青岛对台湾进出口贸易额达14.8亿美元,其中出口4亿美元,进口10.8亿美元。
在青岛设立海经委,正是顺应海洋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为海峡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发展构建一个新的渠道。依托海贸会对台经贸交流的平台,海经委可以借助青岛的海洋经济优势,有效实现两岸海洋开发的资源与技术合作。
两岸海洋经济“智囊团”
数字可以说明海洋经济的重要性。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在增长,远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全球3%-4%),海洋和涉海经济已占到世界经济的80%左右,海洋经济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海洋经济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两岸共同的重点发展产业。与大陆相比,台湾海洋产业较为先进,海峡两岸在海洋经济合作方面具有互利共赢,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所长张威介绍说。
商务部台港澳司副司长孙兆麟表示,目前在海洋经济领域,两岸的合作还缺少政府引导的板块类别。两岸合作的条件已经很成熟,青岛有非常好的海洋经济的资源和实力作为这个发端,然后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拓展。
为了能更好发挥海经委在两岸涉海经贸、文化、科研及服务领域合作的引领作用,海经委决定成立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聘请两岸经贸促进机构、涉海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专家委员,为海峡两岸涉海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海经委的建设建言谋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8日,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台湾正修科技大学、胜利油田管理局、台湾龙佃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商业发展与政策研究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11位专家被聘为首批海经委专家。
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名誉会长安民为首批专家颁发了聘书。而这些专家,也将作为海经委的“智囊团”,共同推动两岸涉海经济合作交流工作,与台湾有关商协会和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搭建长期合作平台。
与此同时,海经委还将组织大陆涉海企业参加台湾各类专业展会、论坛、研讨会、采购洽谈会等活动,为两岸涉海企业搭建沟通服务桥梁。
探路两岸渔业合作
两岸海洋经济合作,首先受益的可能就是渔业。
“陆地的尽头就是海洋,渔业被视为未来人类重要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中华工商文化经贸促进协会理事长王龄娇这样阐述两岸渔业的发展前景。
王龄娇同时说:“两岸一家人,需要互相交流,更需要相互合作”。
台湾正修科技大学教授黄声威表示,2011年台湾对大陆观光客开放“自由行”之后,有助于陆客深度旅游。其中,“休闲渔业”就是一种深度旅游。渔村的生活体验,对于内陆地区居民来台湾旅游应该有很大的吸引力。
相比拥有传统渔业优势的台湾,青岛也在发展渔业上不遗余力。
青岛市蓝色经济建设办公室产业处处长鲍梅介绍说,青岛正在优化发展海洋第一产业,重点提升水产苗种、海水养殖、远洋捕捞产业。同时,青岛致力于突破发展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产业,提升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
鲍梅此言非虚。位于青岛新港区董家口,建立占地2700亩、卸港量300万吨的中国北方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已在建设中。建成之后,这里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渔业基地,世界各地的远洋捕捞船都可在此卸货,青岛将成为北方远洋渔业集散中心。
而在青岛北方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一期工程便拥有了22个泊位、2000米码头、1000米岸线、冷库规模20万吨。该基地占地面积1100亩,陆域建设面积59.8万平方米,建设投资46.8亿元,2013年年底即基本达到年卸港量100万吨的能力。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国内乃至东北亚最大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成为辐射东北亚的现代化国际水产品贸易平台。
青岛鲁海丰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显刚介绍说,根据规划,基地设置配套物流区、公共设施区、水产加工物流区、修造船基地和油品储存补给区五大功能区。其中,配套物流区主要为整个园区提供配套物流服务,公共设施区设有办公、商业和休闲娱乐等功能,水产加工物流区功能包括水产品的运输、加工、储存和销售。修造船基地位于规划区南部,以船舶制造及维修功能为主。
“海贸海经青岛立,两岸渔业齐努力,渔民生活有生计,中华民族称第一”。王龄娇女士即兴而作的这首打油诗,正是对未来海峡两岸海洋经济美好合作前景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