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迤”是云南省的代称。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跨越发展的“中国梦”云南篇章里,“大能源”产业承载了全新的云南期冀。在“两强一堡”建设和清洁水电基地建设目标的引领下,云南的“大能源”产业迎来一次立体维度的发展空间大扩容。
资源优势:支撑发展底气
能源产业一直是云南的支柱、优势产业。“十二五”以来,云南省能源产业蓬勃发展,2013年能源工业行业完成增加值730.5亿元,同比增长20.9%,占全省GDP的6.6%。
清洁能源资源优势是云南发展“大能源”的产业底气。云南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资源富集,目前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容量为1亿多千瓦,约占全国可开发总量的18.8%,居全国第3位。
随着向家坝、糯扎渡、溪洛渡等电站部分机组相继投产,云南省电力特别是水电装机实力可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能源通道、清洁能源的发展让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中缅天然气管道建成通气,石油炼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油气供给规模化效应初现。依托能源生产,创造相应的市场、需求和消费,相关产业获得较大发展,云南的“大能源”体系已经雏形初具。随着大水电开发进入投产高峰期,电力交换枢纽及输配电能力大幅提升,云南电力产业发展支撑条件逐渐完善。
技术的支撑力也在不断增强。能源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凸显,能源科技研发工作扎实,清洁水电与载能产品结合技术先进。技术创新为“大能源”产业提供了强劲的力量。
云南省内的需求增长强劲,工业用能、生活用能的不断增加,城镇化的动态进程,都将撬动“大能源”的产业起跳。而转型升级的能源需求,节能减排的用能调整,“一带一路”及“桥头堡”建设的国家机遇,都为云南的“大能源”产业打开了更多的市场之门。
现实困局:呼唤转型升级
作为能源大省,云南一直面临着能源开发与产业布局不协调、能源对产业支撑不足等结构性矛盾,电力供应“丰余枯缺”的矛盾则越来越突出。
困局与机遇呼唤担当。云南向产业转型升级的深水区勇敢跋涉。
云南大产业战略,在产业链纵横延伸的方向上,优化设计了“大能源”产业的现实路径:建设滇西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和滇东大型水火互济能源基地,践行“云电自用”能源发展战略,推动能源资源的自主开发,主张能源资源的配送权益,实现能源产业集群落地云南。
作为“大能源”产业的核心驱动,能源生产将担起大任。在电源建设方面,着力推进澜沧江上游水电开发和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白鹤滩电站建设。电网建设则要进一步强化云电自用和云电外送,推进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建设,保障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要,加大城市配电网建设,为风电、太阳能等能源发展提供网架支持,并推进建设金沙江中、下游水电等大型电源电力送出工程。
充分发挥云南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的通道优势,积极推进石油炼化一体化工业。优先推进地面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积极开拓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利用。大力推进天然气利用、能源装备制造和能源服务业。依托资源和市场,加大引智引资力度,引入智能电网、配套综合利用电厂等技术装备,实现生产链的全面提升。
创新驱动:参与国际交流
今年上半年,云南省能投集团通过发行中票、短融、私募债、信托等直接融资56亿元,通过银行获得间接融资38.86亿元……这些资金成为云南能投集团破解云南省能源与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发挥能源对经济支撑和保障作用的推进器。融资平台创新,也反映了云南实现发展“大能源”产业的全面创新。
在发展重点行业上,云南大胆创新,跨界合作。探索光伏电站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结合,推广光伏照明及太阳能利用。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天然气公交车、出租车。大力实施天然气替代工业燃料、园区集中供热、供气工程。
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抓好能源研发中心持续发展,适时成立光伏、风能、煤炭、天然气等领域的能源研发中心,依靠科技创新提升能源产业发展水平。通过整合项目管理、补助资金、引进人才等多方力量,支持国内外能源企业在云南省能源产业发展中推广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建立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等研发平台,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发展“大能源”产业,也是一个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际交流过程。“一带一路”战略、“桥头堡”建设、中孟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等战略措施,都为国内能源企业提供了时代机遇。积极走出去,也因此成为“大能源”产业发展的应有之义。云南省有关部门表示,将全力推进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油气、电力、新能源为主的能源合作、能源交流,并全力打造能源装备制造出口、能源服务输出的合作渠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