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北京的古海港(历史名人话京城)

邓 拓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1月25日   第 05 版)

  古代的北京有海港吗?回答:有海港。

  那末,什么地方是古海港呢?回答:就是什刹海和积水潭的那一片水面。

  这个海港现在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这一段历史却很值得我们研究。

  大家都知道,当着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即公元1291年的时候,精通天文、地理、历法和水利的大科学家郭守敬,奉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命令,负责修通元大都(即北京)到通州的运河,使往来于江南的漕运船舶,能够把南方的粮食,直接运到大都。

  为了完成这一项巨大的工程,郭守敬做了艰苦的努力。他根据他的父亲郭荣和他的老师刘秉忠传授的知识,再加上自己实地调查和测量的结果,制订了细密的计划,并且亲自指挥施工,经过一年多的工夫,终于修成了从通州到大都的这一段运河,命名为“通惠河”。这在历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

  人们也许会觉得奇怪,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入城是可能的吗?白浮泉水源在昌平域东南的凤凰山,那一带地势约为海拔60米,中间经过沙河和清河两河谷,地势降低到海拔45米以下,而积水潭和什刹海周围的地势则是海拔50米左右。按照这样的地势看来,怎么能够引白浮泉水入城呢?

  原来郭守敬详勘测了地势之后,设计了一条长达30公里的河渠,引导白浮泉水先向西流,然后转向南流,再向东南流入昆明湖(即瓮山泊),然后继续向东南流,注入大都城。这一条渠道,就是著名的“白浮堰”。它的遗迹现在还隐约可以寻见。

  根据同样的道理,从整个通惠河的地势来看,河床的坡度很大,非采取其他技术措施,那是无法通航的。但是,郭守敬很有办法,他设置了水闸和斗门,保证了船舶的顺利通行。

  这些办法与现在外国先进的大运河采用的办法不是差不多吗?而郭守敬的这些办法却是早在13世纪就有了的呀!

  到了明代,据朱国桢的《涌幢小品》记载:“禁城中外海子,即古燕市积水潭也。源出西山一亩、马眼诸泉,绕出瓮山后,汇为七里泺。纡回向西南行数十里,称高梁河。将近城,分为二,外绕都城,开水门,内注潭中,入为内海子。”可惜此时郭守敬开的这一段运河却已毁坏了。

  又据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称,嘉靖丁亥,御史吴仲请修通惠河,三月告成。然而,积水潭上一度出现的海港风光完全消失了。现在我们在研究北京城市建设的时候,如果把这一面历史重新翻阅一过,我想还是有意义的。

  (摘自《燕山夜话》,本文有删节。)

北京向冬季燃煤排放再挥重拳(聚焦京城)
北京的古海港(历史名人话京城)
最后一项国际单项组织考察圆满落幕
点击北京
责编:宦 佳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