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创新驱动 产城融合

济南高新区“三次创业”谱华章

本报记者 赵树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1月19日   第 05 版)

  齐鲁外包城远眺

  济南药谷大厦

  洁净无尘的华芯富创OGS触摸屏生产车间

  济南综合保税区

  汉峪金谷

  雨滴广场夜景

  23年前,从1.76平方公里的科技城开始筑梦,济南高新区创新发展之旅正式启航。肩负着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国家使命”,承载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责任”,产业规模从小到大,综合实力由弱变强。

  今日高新,辖区面积141平方公里,常驻人口20万人。2013年实现总收入2830多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收入980多亿元,生物医药产业收入148亿元,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收入680亿元,现代服务业收入448亿元。在全国115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指标排名列第13位。今日高新,汇聚国际创新要素,成为山东省发展环境最优,高端产业招商引资成效最显著、创新创业资源最富集、对区域经济拉动最强劲的区域。

  创新改变中国。济南高新区正是中国创新20多年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完成了“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发展使命的济南高新区,已经开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三次创业”新征程。

  

  艰苦创业铺就崛起之路

  济南高新区于1990年8月启动筹建,1991年3月6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山东省、济南市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

  在这里,微软、百事可乐、瑞典沃尔沃、费斯托、中国重汽、北车风电、吉利汽车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投资兴业;齐鲁制药济南生物医药产业园、新加坡泺亨仓储、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等项目陆续落地扎根;在这里,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神威蓝光”投入运营,“国家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重汽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量子通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引领自主创新、演绎科技传奇……

  这里不仅是济南对外开放的窗口,这里更是“济南创造”的重要基地。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济南高新区规划建设了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齐鲁软件园、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综合保税区等国家级专业园区。这里不仅是全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软件出口创新基地、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基地。这里还有浪潮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国内顶尖的超级计算中心和占据世界前沿的量子通信技术。全区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2家,占全市近一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了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3%。齐鲁人才特区建设加快推进,截至目前,济南高新区引进市“5150人才”249人,省“万人计划”第一层次38人,国家千人计划20人,一直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被列为全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目前,济南高新区已获得中国软件名城、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国家级称号,培育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交通机电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

  进入新时期,济南高新区更显现出惊人的爆发力: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6%以上,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至少15家,先后有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截至2013年年底,全区拥有各类企业过万家,全区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200余家,过100亿元企业3家。

  开拓进取编织创新纬度

  工业总产值、利润诠释的是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科技创新能力则是衡量一个园区发展的真正实力。

  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生产的“神威蓝光”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和地方的科研与企业创新的进程,被评为2012年全国科技十大亮点;山东量子通信试验网第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已进入产业化阶段;浪潮集团发布基于全新技术架构的大数据处理平台——云海大数据一体机……

  2013年年底,高新区共承担各级科技项目157项,获得各类专利授权2231件,经过重新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2家,占全市总量的44.3%。

  济南高新区始终以“高”为方向,以“新”为目标,走出了一条以创新驱动的内涵式经济增长之路。在科技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济南高新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13位。

  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由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工信部与山东省政府联合共建,国内唯一的国家信息通讯国际创新园。自2007年挂牌运行以来,已集聚软件、高端数字装备、集成电路等领域企业超过1000家。一些重要的研发机构如国家超级计算机济南中心、山东省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山东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国字号研发中心和技术支撑平台就坐落在创新园内。

  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和创业中心这两大载体,分工合作、有机融合,完成了从企业孵化器到企业加速器再到产业推进器的发展“蝶变”。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截至2014年6月份,高新区上市企业总数达33家,其中主板上市19家,“新三板”上市14家,IPO拟上市企业15家,“新三板”上市后备企业460余家,成为全市“企业上市示范区”,在全国高新区中名列前茅。2017年,全区金融机构数量将达300家,金融产业规模将达500亿元。

  高新区另一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汉峪金谷,正在全力推进建设步伐。兴业银行、齐鲁证券等一批 金融机构已签约入驻,预计2017年左右将全部建成。未来,汉峪金谷将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作为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园区,济南高新区已成为济南市委、市政府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突破口。截至目前,国家“千人计划”28人,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40人,市“5150引才计划”276人,济南高新区已经成为“齐鲁人才特区”的高地。

  产城融合铸就现代新城

  近年来,济南高新区秉持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着力做好“产业”和“城区”两篇大文章,统筹推进济南高新区向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城区迈进。

  经过23年发展,高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交通机电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总部经济渐入佳境,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济南高新区以“改变济南、领跑山东”作为自身发展的使命,促进大项目落地生根。

  走进高新区,高档写字楼与气派的企业厂房鳞次栉比。作为齐鲁创新城重要组成部分,24万平方米的奥盛大厦已交付使用,13万平方米的鑫盛大厦已完成主体施工,24万平方米的齐盛大厦、7万平方米的中商德铨大厦正在进行施工。全省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济南药谷,12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已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国家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实验楼、医药研发中试楼、济南药检所和生物医药总部基地正在进行验收,即将投入运营。

  高新区下一步将继续抓好汉峪金谷、齐鲁创新城、会展中心、综合保税区等功能区的开发,不断增强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吸引更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同时,改革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建立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激发城市内在潜力。

  三次创业开启崭新征程

  当前,全球产业深度变化调整,创新型国家建设力度加大,高新区必须承担起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作用。当使命与责任接踵而至,站在新起点上的济南高新区,重新确定“航标”,开启“三次创业”新征程,打造经济升级版,在全市经济发展中起到支撑、带动和引领作用。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济南高新区初步完成了“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的发展使命。“一次创业”阶段是高新区建设发展的初期阶段(1991年—2001年),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的过程,高新区的发展雏形初步搭建。“二次创业”阶段是高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阶段(2002年—2013年),区域面积从15.9平方公里扩展至141平方公里,打造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交通机电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三大产业集群,成为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科技创新的高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济南高新区将通过实施以创新为主线的“三次创业”,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调优调强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前沿科技,努力推进技术创新,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占得一席之地。

  在新的发展航道上,高新区已经起航。高新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提升发展档次,优化发展结构,增强发展后劲的最有效手段。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交通机电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发展,招大引强,做大集群。高新区还将重点抓好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集聚,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市场化模式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通过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创新人才集聚工程、科技金融创新工程、科技创新服务工程等“四大创新工程”,率先将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创新驱动上来。

  23年弹指一瞬,但对于济南高新区而言,却是从无到有、由小做大、由量变产生质变的23年。高新区是济南市改革创新的示范区,是经济增长的支撑点。高新区人应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坚持创新驱动,产城融合,争取早日建成全国一流高新区。一个崭新的篇章正在开启,高新区人正满怀信心,凝神聚力,在实施“三次创业”中迎接新的辉煌。

  

  济南综合保税区

  全国第21个综合保税区,总规划面积5.22平方公里,是集保税加工、保税物流、金融服务、进出口贸易、国际中转等功能于一体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目前,综保区招商引资累计引进项目30余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主要涉及电子、服装、机械、汽车、家具等行业。未来将重点发展光机电、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国际物流、总部基地五大产业,打造成辐射山东省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国际高端产业的聚集区。

  齐鲁创新城

  济南市重点建设的城市综合体之一,也是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在整合齐鲁软件园现有载体的基础上,按照“建设国际一流园区”的标准组织规划的科技新城,总规划面积超过210万平方米,重点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网络通信、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高端数字装备研发类产业,同时兼顾引进以上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培训、金融、商业和生活服务配套,将建成为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基地。

  汉峪金谷

  山东省和济南市“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工程,着力打造的黄河中下游金融商务新中心和金融创新示范区,将规模化发展总部经济、金融、保险、证券和大型商贸业态。项目总建筑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今年年底,即有10栋楼交付使用。目前,兴业银行、齐鲁证券、海洋投资、邮储银行、省国投等约30家金融机构与企业总部已签约落户。

  济南药谷

  重点规划建设了“一平台、一基地、一园区”,即济南药谷平台区、济南药谷创业药物孵化基地、济南药谷产业区,将打造从新药研发、药物筛选、药力评估、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到实现量产完整的产业链、技术链和创新链,聚集发展生物工程、预防与健康、医疗器械、医药物流、抗肿瘤药五大产业集群,建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孙村新区

  山东省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一期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轻骑工业园项目、全球第一大滚动轴承和密封件供应商瑞典斯凯孚产业基地、吉利汽车自主知识产权中高档汽车生产基地、青年汽车集团莲花轿车生产基地等一大批投资额度大、技术先进的项目都已经在这里落户投产。这里将建设成为以汽车摩托车、成套装备、信息制造三大产业为特色,以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为标志的济南高端工业项目聚集区。

  (王敏 东晓整理)

济南高新区“三次创业”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