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赏赏古玩捡捡漏 听听川剧品品茶

爱上夜成都

本报记者 申孟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1月14日   第 08 版)

  老成都三条巷民俗古玩夜市

  唐宋美食街里的外国游客

  廊桥夜景 (资料照片)

  张师傅正在捏泥人

  宽窄巷子里的见山书局

  顺兴老茶馆里的川剧表演
  (资料照片)

  夜间春熙路

  宽窄巷子里的四川小吃

  (资料照片)

  夜色四合,成都如同鳞次栉比写字楼里的白领丽人,换下职业装,展现出更加妩媚迷人的气质。

  熙熙攘攘的春熙路、明清风格的宽窄巷子、舞影婆娑的天府广场……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特色。无论是夜市、茶楼、酒吧,还是图书馆、剧院,都在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成都。

              

  古玩夜市:品味传统

  张师傅把已成形的黄色椭圆状胶泥握在手中,用一根竹签贯穿固定。他在揪下一块灰色的胶泥,轻搓成长条,之后捏成眼镜的形状。再借助菱形的有机玻璃,在黄色的胶泥上勾勒出嘴的轮廓。之后的工作,就是“画龙点睛”——把两块小圆球形状的黑色胶泥点缀在眼睛的位置。 于是,一张卡通人物“小黄人”的脸就基本成形了。张师傅告诉我,像这种卡通公仔,他七八分钟就能捏一个。

  老张是成都人,十几年前开始做泥人这一行,当时跟的是个河北师父,因为泥人手艺都是从那边传过来的。他告诉我,以前在北方用面粉做,现在材料换成了胶泥,好处便是风干后硬度更强,不容易损坏。手艺“算不上特别难”,学了几个月便出师了。但做这行,辛苦。“我师父带了20多个徒弟,到现在还在做泥人的,只剩下我一个。”老张说。

  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大家喜爱,老张心里还是甜的。这一晚恰逢周日,春熙坊里游客众多,老张的摊位又是一进门第一个,自然引来了不少关注。短短半小时,他的泥人便卖出去了十几个。

  而像老张这样的传统手艺人,春熙坊里不少。做皮影的,吹糖人的,每个人都有传统绝活。为了传承传统技艺,老张甚至把自己的妻子都发展成了“徒弟”。“她大学毕业之后我教的,现在我们俩轮流来这里开摊。”

  春熙坊地下一层,最近也成为爱好收藏的成都市民的新去处——10月28日,“春熙坊老成都三条巷”在这里开市了。以“招财巷”“进宝巷”和“淘宝巷”命名的三条小巷,路面是传统的石子路,铺面各处有红灯笼,随处可见的,皆是珠宝、玉器、古玩、民乐、佛珠等。

  这条从早上10点营业至晚上10点半的巷子,特意为喜爱收藏的上班族延长了营业时间。而三条巷之所以选址这里,也用心良苦:三条巷的旧址,是老成都的“昌福馆街”。300年前,这里就是一条充满文化意蕴与名士风流的古董巷子,不仅以“银匠一条街”、“美食之街”著名,陈毅、巴金、郭沫若等人,都曾在这里把酒流连。

  宽窄巷子:多元风情

  “走进宽宽的窄巷子,你唱着老四川的歌谣”。

  当年的一首民谣,依然是今天的写照。这片多建于清末民国的四合院聚落,是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的最后遗存,也因此经过了长达3年的长期修葺。

  夜间宽窄巷子,风情别具。

  先是“雅”——你很难不被这里店名吸引。“海棠晓月”、“兰亭叙”、“花间”、“香积厨”、“见山书局”……无论是茶馆、酒楼还是服饰店,每一个雅致的名字,皆有典出之处。

  夜深人稀、灯光晦暗之时,你会在安静的宽巷子里发现更多平时隐藏不易见到的风情。当老旧的宅门关闭,斑驳陆离的彩绘的门神便格外醒目;而汹涌的人潮退去,你才能仔细端详古院前雕着狮子的石柱,骑象的牧童与嘶鸣的石马。

  窄巷子里则是另外的风情。东头儿的一家店里,九点钟开始上演川剧。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游客只要买一碗茶,点些小吃,即可欣赏到传统川剧的桥段与技艺——每当演到吐火、变脸的段落,总能引来阵阵喝彩。川剧演员也喜欢和观众互动,演出临近尾声时,我看到两个演员把一名观众拉上舞台,配合演员表演扔飞刀的绝活。看着惊心动魄,实则手下全是功夫。

  从东向西穿越整条窄巷子会发现,一条几百米的街上,“古今中外”皆有。传统的川剧、泥人、手工银器打造,现代的各色酒吧、创意设计店铺,中式的餐厅茶楼,西式的啤酒坊与咖啡店,甚至是画展与摄影展……全都汇聚在一条街上,而丝毫没有“违和感”。

  这或许就是成都人自豪的“包容”: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在历史和岁月的变迁里,接受了一代又一代南来北往的人们。同住一个小区,无论你操着四川话还是客家语,无论你来自西北还是东南,见面打个招呼,一起坐下来喝个茶,大家很快就能变成朋友。

  就像夜里的窄巷子,这头飘着川剧的音乐,那边茶楼里传出古筝的清鸣,再过去则是爵士、摇滚和民谣的交响——都被包容在成都的夜色里。

  茶馆店铺:市井韵味

  在四川话里,“耍”是一个兴致勃勃而意兴盎然的字眼。吃茶是耍,美食是耍,娱乐也是耍。

  夜晚的市中心天府广场,随着音乐喷泉,年轻的少男少女戴着头盔踩着轮滑来回疾驰,中年人来回踱步,老人带着儿孙玩着玩具。春熙路上,始终人潮如织,三三两两的人群,结伴而行,或购物或看电影,或是品小吃或谈天说地,轻松悠闲。

  而“耍”得最有成都市井特色的,莫过于茶馆与美食了。

  成都人喜欢喝茶是出了名的。许多成都人会在下午的时候到茶馆吃茶。在少见阳光的成都,太阳出来之时,人便更盛,无论老少,皆爱点一碗茶,就着稀缺的阳光“摆龙门阵”。当地人告诉我们,在其他的大城市,许多生意和合作都会在咖啡馆、会客厅完成;而在成都,这种合作签约,许多则在茶楼的清水茶盏之间完成。

  这种习俗,不会因为天色的变暗而有所衰减。

  在成都著名的“顺兴老茶馆”,还没入夜便要提前订位。这里久负盛名之处在于,偌大的空间里不仅可以吃茶,还能观赏到最原汁原味的川剧。就着香辣可口的四川小吃,观看台上风云变幻、金戈铁马和儿女情长,品竹叶青或峨眉雪芽的清爽甘苦,是颇受当地人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

  我们则走进窄巷子的一座茶馆。门口一座屏风,走廊曲曲折折,庭院里流觞曲水,银杏和枇杷长得茂盛可爱。我点了一杯这里名声在外的“碧潭飘雪”——一种生产于峨眉山的花茶。冲沏之后,碗底茶芽根根分明,水面花瓣漂浮。前者碧绿,后者雪白,是以“碧”“雪”分明。茶以碗收费,热水自续。入口甘甜,回味清洌。茶具是成都特色的“盖碗”,底有“茶船”为座,端起时不烫手;上有茶盖,轻刮茶水表面则可以分辨浓淡。碗身青花,绘得疏密有致。不觉时光倏忽而过,再掀起碗盖之时,茶仍澄碧,“雪”已沉底。

  而在武侯祠旁的古街“锦里”,到了夜晚,又是生面别开。这条以古色古香和川味美食著称的古街,夜色遮掩不了游人的热情。川味凉粉、打糕与糍粑、钟水饺、龙抄手、麻辣兔头……每个人都是一份接一份地买,边走边吃。正如一副当地的对联所言:“好吃不过家常味,越吃越有味,百吃不厌;好话要数龙门阵,越摆越是长,海阔天空。”

  “文艺青年”则必然要去窄巷子里的“白夜”酒吧。酒吧的女主人翟永明是位诗人。我们去的时候,著名诗人芒克正在旁边的“白夜艺廊”里展出自己创作的油画。而酒吧内堂里陈列的是艺术家何多苓的素描和帅进滇的装置作品《云》,墙上悬挂的是诗人们的手稿以及各类画展的海报。书法、绘画、诗歌、音乐、电影,都是这里的“常驻客”。

  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成都是心停靠的码头,是爱休整的营地。如果你疏远了闲适,来夜成都吧;如果你失落了惬意,来夜成都吧。

  (本版图片除资料照片外,均为申孟哲摄)

爱上夜成都
责编:刘少华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