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办公桌搬到田间 会议室设在农舍

把民众诉求作为政务第一信号

——烟台开发区建区三十年民生发展纪实

魏晓雅 李文华 徐天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1月13日   第 08 版)

  烟台开发区市民健身休闲的天地广场
  海 纳摄

  烟台耀华国际教育学校师生联欢
  米 军摄

  烟台开发区为学生提供的免费校车
  米 军摄

  时间有重量吗?

  时间本无重量,但建区三十年来,烟台开发区始终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这一目标,交出了一份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佳居的“民生答卷”,让三十年的时间积蓄了沉甸甸的重量。

  时间有色彩吗?

  时间本无色彩,但建区三十年来,烟台开发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城乡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趟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民生路径”,为三十年的时间绘上了绚烂的色彩。

  时间有味道吗?

  时间本无味道,但建区三十年来,烟台开发区始终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积累了全民参与、上下同欲的宝贵“民生经验”,令三十年的时间充满了幸福的味道。

  建区三十年,烟台开发区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力度逐年增大,用于民生的新增财力已达到七成以上。尤其在区域转型升级的当下,开发区又将强区建设进程变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精彩篇章,使“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成为全区广大群众的切身感受。

  从一片盐碱荒滩白手起家,到靓丽文明滨海新区的崛起,三十年沧海桑田,城乡巨变。

            

  工业“反哺”,三项政策解民忧

  2359元,这是八角街道百堡村82岁姜老太现在一个月的养老金。

  这样一份养老金,不仅能让老人过上了富足的晚年生活,而且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跨越。目前,烟台开发区已有数万名农民“转身”市民,同城里人一样可以按月领取工资或退休养老金,几代农门渴盼的“老有所养”愿望,如今已经成为现实。

  曾经,城乡差距是烟台开发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最大表现。可想而知,在全区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征程上,“瘸”着腿走路,走不好更走不远。

  “作为一个工业化新城,烟台开发区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加,虽然绝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农村与农业,但农村得不到发展、农民的日子过不好,就会如同沙滩上的高楼,缺乏坚实的根基。”区工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这题,必答;但是这题,难解!

  发展,往往来自对时代的回应,源于对矛盾的解决;统筹协调城乡发展,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更需要总揽全局的智慧。

  这道题,在2003年终于开始破解。打开“农”门,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倾全区之力帮扶农村。

  这一年,以惠农、利农、厚农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在全区农村全面铺开,机关干部驻村帮扶,企业与村居结对共建,“第一书记”入村挂职,工业项目辐射拉动,全区47个共建单位抓住繁荣集体经济、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百姓生活、结对困难家庭等重点,平均每年向农村投入200万元以上……初似细流,渐成气候,终至长效机制,全区农村经济、村居环境、村民致富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然而,新农村建设只是解决了普遍性矛盾,没有解决特殊性、关键性问题。不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又哪来社会和谐、幸福生活?

  同在这一年,烟台开发区先后出台了“农转非”、“两保一补”以及就业优惠等三个规范性文件,使全区数万名农民在一日之间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身份“破篱”。三个文件瞻“前”顾“后”,变“土地保障”为“社会保障”,配齐养老、就业、医疗等各项保障待遇,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最为关切的失地不失业、不失利、不失靠,社会保障更加牢固、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海韵小区是烟台开发区西北部一处安置小区,居民来自周边下刘家村、郑家庄、丰台村等10余个村居。梁永照是原来八角街道办事处村民。整村搬迁的前一天,还在担心今后不打渔吃啥。

  梁永照的顾虑很快就消除了。他的9间农房置换到了4套楼房。他和老伴每人每月有近1900元的补助,看病还能报销80%,物业还给了个打扫活动室卫生的工作,一个月800元钱,燃气、供暖都有补贴,一个供暖季下来,还能“赚钱”。梁永照扳着手指头算收入:“俺两口子一个月4000多块钱,打渔一辈子,也没这么有钱过。”

  梁永照只是烟台开发区众多失地农民中的一个代表。截至目前,全区6.6万名失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95.7%,其中1.6万人开始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平均待遇1692元/月;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已达4.07万人,就业率达到99%;已开工建设安置小区12个,竣工面积131万平方米,住宅11175套,累计完成投资约80亿元,近数万居民已迁入新居;全区农民人均收入1.9万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市首位。

  “身”入群心,脚步丈量真感情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实践证明,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听民声、顺民意、谋民利,才是持续发展和腾飞之路最坚定的基石。

  用双脚丈量民情,用真心体察民意。到群众中去,到居民家中,到田间地头……聆听群众的幸福愿望,踏访民生新诉求,满足群众新期盼,烟台开发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大走访”活动,以正视现实和面向未来的勇气,不断刷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民生高度。

  探究其中,凝聚的不仅是工委管委上下求索的智慧与执著,还有让每一个开发区人都拥有最大程度幸福感与满意率的矢志追求。

  但愿苍生俱饱暖,一枝一叶总关情。

  从2010年“干部下基层、作风上水平”大走访活动拉开大幕,到今年的“轮巡问民、服务基层”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全区3000多名机关干部走出机关,俯下身子接地气,身心并入下基层,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不作秀、求实效,办实事、解民忧,进一步转变作风,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尤其是今年,全区“大走访”活动再度“升级”。以“轮巡为民,服务基层”为载体的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形成了长效机制,工委管委领导“一岗双责”,进一步扩大走访覆盖面,广泛深入开展“三进三促”、“三送三赠”活动,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送信息、送资源、送温暖”,面对面沟通、心贴心服务、实打实办事,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归属感与幸福感,全区呈现出“经济发展、百姓幸福、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局面。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干部脚下的泥土有多厚,与群众的感情就有多深。

  “老嫂子,最近有啥要我们帮忙的……”一句嘘寒问暖的话语,看似平淡,却使人如沐春风;几句家长里短的关切,尽管平淡,却体现出不辞细微察民情的真情。

  大走访期间,机关干部不带茶杯,与群众共饮一缸水;不坐车子,与群众同走一段路;不摆架子,与群众同坐一条凳;不夸夸其谈,多听群众一席话;每个干部都有“民情日记”、每个部门都有“网络服务平台”、每户居民都收到“干群联系卡”……“我坚信,只要沉下心到基层,常串门、常问访,掌握第一手资料,我们就会知道该为群众做些什么,只要行动对头就能打动群众的心。”3000多名机关干部的脚印留在全区每个角落,居不落户,户不漏人,一本本民情日记,记下的是群众期盼;一件件服务实事,换来的是民心所向。

  近年来,烟台开发区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解决了社区(村居)办公用房问题;投入660多万元更新办公设备,改善办公条件,并与卫生、警务、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在社区(村居)建有各类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室、阅览室、文化大院等公共场所;投入近500万元配备了种类齐全的体育、健身等公益设施,及时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改善民生,幸福在路上

  回首建区三十年走过的历程,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那铿锵的改善民生步伐:30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区“家底”日益殷实,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逐年增大。更为可喜的是,在全区加速转型升级的当下,烟台开发区将强区建设进程变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精彩篇章,使“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成为全区广大群众的切身感受。

  “民生”二字,千钧之重。加快解决民生难题,使发展成果最大强度惠及民众,既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历届工委管委的工作核心。

  烟台市委常委、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王曰义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要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群众。”“要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办好惠及广大群众的民生实事。”

  “民生优先”,能够惠民的发展才有意义!

  “民生最大”,能够惠民的发展才有活力!

  民生幸福,从来不是存于高处和虚处,而是实实在在的在群众生活中,在工委、管委正确的理念、正确的决策、正确的把握时机之中。

  工委、管委每办一件民生实事,群众就会多增加一份幸福。从民生的菜单一再拉长,到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GDP增幅,释放的信号强劲而有力:从教育、医疗、住房,到就业、社保、治安等,只要是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就是工委管委一年的中心工作部署和解决重点。民生指向,已成为烟台开发区衡量发展的最重导向。

  这样的报告温暖人心:2009年起,烟台开发区每年提出的“为民服务办实事”项目都在不断增加,到2013年,全区已累计落实实事近百件。特别是今年,烟台开发区为民服务的教育、社保、就业、卫生、文化、保障房等领域的实事更是达到16项。

  这样的数字激动人心:近年来,全区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0%以上。今年,全区累计民生投入达23.9亿元。其中,教育投入7.2亿元,社会保障投入1.58亿元、医疗卫生投入1亿元,安居工程投入近20亿元,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4.5亿元。

  这样的举措鼓舞人心:继续实施困难学生补助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作业本、校服、加餐、班车“四免一补助”政策;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并投入运营,启动建立东区居民健康档案;全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由每年280元提高到320元,达到全市最高水平;加快推进安置小区建设及旧村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以上……

  这样的效果群众欢心:去年以来,全区新建了4所幼儿园和5所学校,深入全面地实施了免费学生乘坐公交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穿上免费校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食用营养加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使用免费作业本补助,以及资助贫困幼儿、学生的“四免一补”政策。截至目前,全区街道、社区室内外文化活动场地达14万平方米,农家书屋总藏书20多万册,93个村居率先实现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双百”覆盖。全面完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服务范围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进一步提高了城乡低保、高龄老人生活津贴、社会散居孤儿生活费以及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贴标准,实施残疾人居家托养补贴制度,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旧村改造和安置小区建设全面提速……

  遍地开花、统筹推进的民生项目让人目不暇接,全区人民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而今,再次站在建区三十年新的起点上,烟台开发区正在“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为永不停歇的“发展号”巨轮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把民众诉求作为政务第一信号
责编:尹晓宇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