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千古传唱“阿数瑟”

李建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1月11日   第 07 版)

  喜欢镇康民歌“阿数瑟”,完全是受母亲的影响。小时候,每当夜幕降临,母亲就会哼唱“阿数瑟”哄我入睡——“阿妈小儿呶呶睡,阿妈去打两转歌;跟打两转跟折回,阿妈拿带芭蕉苔……”白天到山上干活,母亲又给我唱民歌“阿数瑟”中的《报母恩》——“一尺五寸娘抱大,大来要报父母恩;干处干处给儿睡,湿处湿处娘安身;左边右边撒湿完,阿妈小儿搂身上;冷添衣服寒添被,把屎把尿洗儿身;哪块田地背不到,哪个山洼背不交;实竹摇篮背烂掉,背带背断好几根;天上下起木梳雨,不顾自己先顾你,一口饭来一口水,好吃先喂小儿嘴;生儿育女望成人,疼来病来娘心疼……”

  母亲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镇康姑娘,她既是一个忠实的“阿数瑟”的传播者,同时又是一个创作者,在她的嘴里有唱不完的民歌,民歌“阿数瑟”就这样慢慢融入到我的血液中,以至于只要有“阿数瑟”的地方,我就觉得春暖花开、心情特别舒畅。“阿数瑟”如同母亲的乳汁,喂养着我的心灵。

  我的家乡云南省镇康县,与缅甸果敢地区山水相连。千百年来,民歌“阿数瑟”深深植根在这块热土上,经久不衰,源远流长,成为这里各民族的精神文化食粮。每当农闲时节,全村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寨中空地上弹起三弦、吹起芦笙唱“阿数瑟”,如果寨中谁家孩子结婚,周边七村八寨就会前来唱“阿数瑟”表示庆贺,有时通宵达旦,连续好几天。

  小时候母亲经常给我讲,民歌“阿数瑟”一半是从山外传进来的,古时候赶马阿哥从内地到边疆镇康这里来,除了带来了食盐、布匹等物资外,还带来了中原传统文化。当地民族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就成了今天的“阿数瑟”。后来我不但学会了各种民歌“阿数瑟”的演唱方法,还学会了《隔娘调》、《出门调》、《寡妇调》、《抓兵调》、《十二月守忠文》等古本唱法。

  日子如水,转眼间我已经长大,开始唱着民歌“阿数瑟”寻找自己的爱情。在皎洁的月光下,在傣家竹楼旁,在小树林边拿着三弦深情演唱《白露花开》:“白露花开陡石岩,阿哥采花顺山来,哥妹相约深山箐,白花树下手相牵……”

  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了获得自己的爱情,民歌“阿数瑟”如影随形,不唱“阿数瑟”不成欢,不唱“阿数瑟”不成婚,“阿数瑟”唱得好坏一度成为我们男女择偶的标准。有人统计过,镇康人通过唱“阿数瑟”相识、相知、相爱最后结为连理的人不在少数,“阿数瑟”已成为孕育爱情的摇篮。

  现在,我对民歌“阿数瑟”的认识与日俱增,对它的爱也深入骨髓。“阿数瑟”主题各异,内容包罗万象,有的记录历史,有的歌颂生活,感情真挚,描写细腻,唱腔或热烈奔放,或柔肠百转、或苍凉高亢,是记录历史和生活的史诗。千百年来,民歌“阿数瑟”就像一腔柔肠百转的天籁之音,飘荡在镇康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并以薪火相传的方式得到传承和发扬。

译介中国故事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文学新观察)
浮云游子意
千古传唱“阿数瑟”
乡念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