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1月04日 星期二

故乡庙会

董竹林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1月04日   第 07 版)

  北方庙会
  张富民摄

  或许是生活条件好了,交通也方便了许多,乡下人又热衷起庙会。一时间,庙会竟成了乡下的一种时尚。

  老家的庙会起始于10多年前。开始是村里几位爱好打扇鼓(一种拜神的活动)的中老年妇女撺掇起来的。她们说,村里曾经有过庙会,是三月初六。有了这个说法,便起了一个庙会。

  庙会刚起的头两年,我没当回事,没有回去。谁成想,到了第三年我就不得不回去了。乡下来人说,村庙会的时候一定要来。去的人还挺多。要说起来,第一年确实不行,第二年可就红火起来了。就咱村里的那几条街道,都被前来做买卖的人占满了,人走路还得挤着肩膀过。

  没几天,父母也打电话说,庙会那天你们一家一定要回来,那时候,咱家的亲戚们都来了,也该和大家见个面了。父母之命,我觉得该回去。村里过庙会,对乡下人来说,和过年差不多。

  从第三年起,我就开始回家赶庙会了。庙会的场地距离村子有一里多地,公路两旁占满了卖食品的小摊贩。他们把包装精美的方便面、时兴的饮料摞起来,把价格喊得也很便宜。买的人还不少,赶庙会去亲戚朋友家都是不能空着手的。年轻人或家里条件稍好一些的,想着图省劲儿,便在这里买些现成的,花钱不多,又挺好看。尽管这里不少东西是冒牌货,中看不中吃,可赶庙会拿的东西本来就是个礼,并不过分讲究是否实在。

  村口边上,多了几个炸油条的摊儿。眼见得路上车过人往,尘土飞上了天,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生意。很多人提着一大串油条,沐浴在细微的尘土里仍然吃得是一脸欢笑。

  头些年,各家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时候,去亲戚家赶庙会,一般人家都是蒸篮子馒头,有的还是包皮馍。到了庙会上先在血缘上比较近的亲戚家吃了饭,再到远房亲戚家走走,丢上两三个馒头,就算来了。那时候是馒头当家,提油条的自然让人高看一眼。现在呢,提油条的人就不多了,如今三五块钱的东西连乡下人也觉得拿不出手。

  进到村里,大街两旁,挤满了卖布匹时装的商贩。为了遮阳光,街道上空他们也用篷布给遮起来了,像走进了一个大商场。街上买东西的人一个挨一个,走路都困难。

  要说在这里用心的还多是女人们,她们都看重身上穿的,脸上用的。在庙会上能不能买件新衣裳,也是她们赶庙会的一个重要目的。

  父母早早就等在门口,他们盼着在外面干活儿的孩子和亲戚们早点到来。乡下人认为赶庙会,就是亲戚朋友们相聚的日子,年年至少一次。因此,他们都很珍惜这一天,尤其是年岁大的老人,更希望多见见亲人们的面儿。

  屋里屋外早被父母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也知道,每次回家,也有朋友同事一起去玩一天。就专门在屋里摆好两桌酒菜,还挺丰盛。不长时间,亲戚们就纷纷赶到了。看着不断的来人,父母脸上满是笑容。他们喜的是来人,来人越多心里越高兴。一来是亲戚们来了就是走得近,二来外面的人来得多了,说明我这个儿子结识的朋友多。这两样是父母最在意的。

  看看人来得差不多了,父亲就要点起灶火熬大锅菜了。大锅菜是乡下人招待亲戚们的主打菜。村里人熬大锅菜是很认真的,放的材料也是越多越好,其中,白菜、粉条、海带、带皮猪肉、豆腐等是主料。现在,有的又多了西葫芦、茄子、蒜苔等。肉食有加牛肉、鸡肉的。这大锅菜还真让人吃不腻,很多城里人也喜欢吃大锅菜,可就是做不出乡下的味道来。这大锅菜香在柴火的熏烟,这是煤火和液化气火所没有的。大锅菜的香是浸出来的,柔柔的细火儿慢慢把油香、肉香、佐料香还有蔬菜的清香融合在一起,发出了丰收时节田野的馨香。

  闻着大锅菜飘溢出的越来越浓的甜香,我和城里来的同事们不用喝酒心就醉了。

  为了给庙会增添气氛,村里总会演几出戏来凑热闹。老家村里人爱看的是豫剧,找的戏团也都是河南来的,很多中老年人看庙会就是冲着戏来的。到时候,邻村有好多人也放下手头的农活儿过来看戏。

扎根人民 扎根生活
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大作家为小读者创作核心价值观童谣
故乡庙会
人皆有同理心
长篇小说《浮生》展现乡村小人物命运
长篇小说《黑白·白之篇》写棋林外史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