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碎片化阅读 拼图式思考(观点)

朱煦 北京媒体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0月31日   第 11 版)

  即使到了今天,阅读仍然是人类知识营养的重要源泉。有区别的是,阅读内容的承载介质从纸张变成了屏幕,阅读的环境也从台灯下换到了车厢里,大部头巨著被切小成一段段书摘,快餐模样的海量信息碎片成了人们日常阅读的主粮。为此,有很多人担忧这样的碎片化阅读会让人们思考力退化,会使得知识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会产生更多因为快、因为不深入理解所造成的认知歧义,最终导致人们的理性思维丧失殆尽。在笔者看来,一段时间内会有影响,长久来看并不这样的悲观。

  人类有着与其他生物一样的自我修复修正能力。智能化,快节奏,移动互联网,是这个时代发展潮流,由此带来的全方位改变必定要包含阅读习惯的改变。顺应趋势,碎片化阅读反倒是一种务实,既使得阅读量有所保证,也把闲碎时间尽可能地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对烦躁心情的调节作用,处闹市而不闻。

  阅读内容的提供也在为碎片化阅读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通过客户端的方式为个体订制有兴趣的内容省却了读者的搜索时间;用导语或梗概的提炼介绍帮助读者快速抵达内容核心;建立在可接受程度之上的推送服务让读者实时拥有新的发现。相较于传统的书籍、报纸、杂志等订阅式或零售式内容获得方式,时下碎片化阅读服务是全天候的满足,阅读的机会成本大大降低。

  当然,碎片化阅读对思考的阻击也显而易见。如何冲破呢?我想到的是拼图式思考。幼儿最早接触到的益智游戏就是拼图,通过对形状拼接和图案衔接来建立信息关联的概念。对于成人来讲,每一次碎片化阅读就好比获得一枚大拼图的片段,在被储存的同时,也留下可关联信息的代码。当有一个拼图需要时,能够被快捷地调出,曾经孤立的碎片就成了一幅完整拼图不可或缺的部分。具备这样处理能力的区别在于,一些人的碎片化阅读是一过性的,阅读本身如一个过客,匆匆来去。而另一些人具备这样的拼图式思考的意识,会顺便将碎片阅读的信息做一个思考处理。结果,同样的碎片化阅读其价值就完全不同了。

新媒体时代 新阅读方式
“纸阅”“网阅”两相宜(案例)
碎片化阅读 拼图式思考(观点)
数字链接
责编:任涛 汪灵犀 邮箱:peoplehw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