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文坛劳模” 贾平凹

张云萍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0月31日   第 10 版)

  从《废都》、《白夜》、《怀念狼》到《秦腔》、《古炉》、《带灯》,再到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老生》,他已经出版了十五部小说。在当代中国文坛中,现年62岁的贾平凹绝对算是一个“文坛劳模”。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几乎每隔两三年的时间,他就有一部长篇小说问世。

  

  贾平凹的每一部长篇小说,几乎都在探索新的表达方式与创作技巧。而永远不变的是,在他的小说世界里,主人公一概都是底层小人物,每个人身上都深深地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贾平凹总是将纯正的汉语传统和陕西方言相互糅杂,构建起文本特征鲜明的文学世界。

  新出版的长篇小说《老生》,共25万字,以老生常谈的叙述方式记录了中国近代的百年历史。故事发生在陕西南部的山村里,从20世纪初一直写到今天,可谓是现代中国的发展之缩影。书中的主人公叫“老生”,是一个在葬礼上唱丧歌的职业歌者,他身在阴阳两界、长生不死,超越了现世人生的局限,见证、记录了几代人的命运辗转和时代变迁。老生在小说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主线,把四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故事连缀在一起。

  虽然贾平凹的文风有着明清文人笔记的传统,然而在作品中直接写历史文化还不多见。毫无疑问,《老生》就是一个例外。这部小说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方面,眼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以解读《山海经》的方式来推进历史、认识历史、解读历史,具有很强的空间感和纵深感。

  也许是贾平凹长期生活在西安的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一直影响他的小说创作。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山海经》作为远古时期的山水草木动物神话故事,如同一部神秘的天书,上千年来都吸引着人们孜孜不倦地进行解读。在创作《老生》中,贾平凹凭着对小说艺术的熟练拿捏和对《山海经》的独到认知,认为自己的创作是该接一接历史的地气了。

  然而,真正深入到《山海经》的精神世界,一切都比想象中难很多。他曾3次试图放弃《老生》的创作。为了拓展创作视野,他再次来到民间,在秦岭拜访七里八乡最有威望的老人,“没有私心偏见地说公道话”,这是他从农人身上得到的思想启发。“写小说何尝不也就是在说公道话吗?”在这种质朴思想的感召下,《老生》创作再也没有中断,3个月一气呵成完成初稿。

  可能是人过60的原因,对于古老的文化传统,贾平凹兴趣倍增。在他眼里,“从秦汉上寻到先秦,再上寻到上古、高古,就感觉那个时期,好像天地之间,气象苍茫,一派高古浑厚之气,有着这个民族雄奇强健的气息。”

崔世安 “好好先生”的政治智慧
非常好声音
韩再芬 “平民戏”传唱不息
“文坛劳模” 贾平凹
责编:刘泉 邮箱:mingliuzhouk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