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中国留学生

在意大利发现“中国元素”(华媒广角●意大利)

吴 青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0月17日   第 13 版)

  罗马斗兽场

  近年来,文化合作渐成中意之间交流的亮点。近日,《欧洲时报》特别采访了一些在意华人,听他们讲述穿梭在中意之间的点点滴滴。本文是一位中国学生在意大利的留学故事。

  

  意大利人太热情 留学生变“话唠”

  两年前,北大学生信美利成功申请到奖学金前往意大利攻读博士学位,方向是意大利国际关系史。

  课堂上,意大利的学术氛围与北大并无太多差异,倒是老师的一份随性自在、学生丰富的表达力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北大,老师会带领学生讨论,学生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在意大利,老师常常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仿佛忘记了时间;学生很活跃,有强烈表达的欲望,“即使还未形成系统的想法,也会在课堂上抢着表达,一点儿都不腼腆。”

  “导师常对我说,意大利民间有最好的演员。”信美利说,这句称赞意大利人的评论并非虚言。她很乐于听意大利朋友聊天,一个寻常故事经过朋友的口述,再加上手舞足蹈的渲染,就呈现出戏剧化的色彩。“意大利人很直接,表现力丰富,悲喜都写在脸上,一点都不矫揉造作。”

  信美利也感受到意大利人的友好。她坦言,在意大利学习生活,语言仍是一大挑战。信美利不断适应意大利语环境,语言进步很快。在此过程中,意大利室友给予的关心和帮助让她备感温暖。

  与她合住的是4位意大利室友,5个人常一起吃早餐或一起做饭。交流时,信美利常要先想好怎么说再表达出来,生怕说错句子。室友们会耐心听她慢慢讲完,如发现语法错误还会纠正她。信美利只要有问题,室友必答。

  信美利告诉《欧洲时报》记者,意大利语有神奇的魅力,发音时要大声夸张地说出来,不能小心翼翼发声。长期的发声习惯,让她不再胆怯和羞涩,她也发现自己性格中很多潜在的东西都被挖掘出来。之前,信美利是一个文静的女生,不太愿意与人沟通。和意大利人接触后,她发现“自己身上积累的热情爆发了出来”,连她的亲人都说她由内向变得开朗,开启了“话唠模式”。

  意室友好奇中国 二锅头又辣又烈

  佛罗伦萨是欧洲知名的艺术中心,吸引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前往深造。

  在信美利眼中,意大利最显眼的“中国元素”就是在这里生活的中国人,随处可见勤勉的中国人开着各式小店,在学校里经常迎面走过中国学生,食堂里也会碰到用中文交流的学生。

  信美利说,“中国元素”也吸引着意大利人。“在意大利,中文像一门显学”。意大利的高校也设有中文系,学校里常有学中文的意大利学生上前搭讪,越来越多人开始学习中文。

  回到家,意大利室友也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信美利成为其了解中国的窗口。“她们从未和中国人生活在一起,只是从媒体和书籍中了解中国,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民生都很好奇。”信美利负责把中国的现状告诉室友,一一解答她们对中国的疑惑。谈话中,信美利也感到,意大利人对于中国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有很多误解。

  “我老师的一位意大利朋友竟然惊叹于中国有高铁。”信美利说,面对意大利朋友的好奇,她会建议他们多看多听,并欢迎去中国走走,感受中国的不同层面。

  和意大利室友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她们也感受着佛罗伦萨这座城的艺术气息,看戏剧、看电影成为读书生活之外的选择。室友也常常呼朋唤友,在家中举办聚会、烘烤甜点、制作意大利传统食物,信美利也会加入进来。朋友们携带红酒赴会,为聚会增添气氛。不擅喝酒的她也会小酌一杯,听大家聊天。

  看到意大利朋友如此喜欢饮酒,去年圣诞节时,信美利专门从中国超市买了一大瓶二锅头送给室友,想让他们品尝一下中国人常喝的白酒。室友喝过后竟然跑过来说,“天哪,从没喝过这么辣的酒,这比伏特加还要烈。”信美利笑言,没想到二锅头让意大利朋友这么惊奇。

  信美利说,在意大利留学,图书馆有着丰富的意文资料,周围有纯正的意大利语言环境,身边还有一群意大利朋友,她很高兴能实实在在深入意大利文化之中。

  (摘自《欧洲时报》) 

  本文图片均来自昵图网 

伦敦唐人街的故事(华媒故事●英国 (2))
货币贬值 华商陷经济寒冬(华媒资讯●智利)
在意大利发现“中国元素”(华媒广角●意大利)
责编:高 炳 邮箱:abc29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