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破茧化蝶 新生之美

——“龚循明陶瓷绘画语言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

静远 幽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0月17日   第 08 版)

  研讨会现场

  踏浪高歌

  开幕式现场龚循明致答谢辞

  溯源之十七

  日前,“溯源——龚循明陶瓷绘画展”暨“龚循明陶瓷绘画语言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龙美术馆(浦东馆)隆重举行。

  此次研讨会以龚循明不同时期陶瓷绘画创新画风(早期的纸本主义、中期的现代主义以及当下的陶瓷本体装饰主义)进行研究,首次提出了陶瓷绘画语言学的概念,为推动当下陶瓷艺术的更好发展提供了个案研究的证明。研讨会上,龚循明、杨卫、候样祥、戚彧、黄阿忠、熊元义、沈老师、吴蔚、蔡彭城、苍鑫、艾旭东、王依群等与会嘉宾纷纷发言,就“溯源”现象、原创精神、陶瓷艺术的当代面貌及艺术家通过作品的情感传达问题等展开大讨论,为进一步继承、弘扬景德镇源远流长的陶瓷艺术献计献策。上海儒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立斌就推动当下景德镇陶瓷文化更好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作为著名的瓷画艺术家,时代的嬗变激荡着龚循明的心灵,他敏锐地感受着社会生活中巨大的冲击及细微的变化。放弃已有的成功点,他选择从山水这个角度切入,来反应内心对于这个时代和对祖国真挚的情感倾向和态度立场,实属难得。他的作品一以贯之的色彩饱满明快、情绪高昂,充满了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感。

  一直以来,龚循明深深痴迷于陶瓷语言特征,借助陶瓷在一定光线下呈现出独特魅力的光学语汇,使其创作的画面表现出难以言喻的绘画性。熟练掌握水冲、油渗、油水互渗、色釉复合、釉下釉中、玻璃白打底、落地粉彩等陶瓷绘画技术手法,在不同层面传达出陶瓷绘画独有的面貌。展会现场,龚循明带来的陶瓷绘画作品为景德镇陶瓷艺术旋起了一缕清新的画风。

  今天,土地的情感皈依渐行渐远,于是,玻璃、钢筋、水泥等现代架构可化为艺术语言的传递,并在陶瓷的玻璃相中折射出时代的光辉,赋予环境、精神、人文、心灵的精神关注,并以独特的陶瓷语言来传达给人们。这正是景德镇陶瓷艺术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

  龚循明是景德镇陶瓷界的一个艺术家个案,具有不容忽视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龚循明现象”的出现,或能深刻地体现出目前所处的时代与地域文化的代表性。全面解读龚循明的陶瓷绘画作品,深入了解当下景德镇瓷画创作现状,更好地去探寻未来的陶瓷艺术发展方向,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龚循明:

  陶瓷绘画作为整个陶瓷艺术的一个门类,从清末民初的浅绛彩到珠山八友将文人画与陶瓷结合都给景德镇陶瓷艺术带来巨大的活力。从绘画意义上说,文人画入瓷主要在形式上有重要推动作用,内容和个性方面的特征则不明显,另外陶瓷本身的材质语言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只是做了陶瓷纸本绘画技巧性的传达。民国时期对陶瓷绘画探索的灵光乍现并未扩展为更灵性的生长,近百年来景德镇陶瓷绘画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当下景德镇主流的陶瓷艺术队伍依旧是珠山八友的传人。当然有一些老师也开始了新的探索,但并未形成主流,力量也远远不够。景德镇陶瓷艺术无论是精神的传达性、材料的展示性以及陶瓷的艺术性等方面都需要变化,固守只会慢慢变得小众,甚至会像其他小艺术种类那般变得无足轻重。陶瓷绘画作为中国特有的、具有代表性的绘画载体,它的存在,表达力、传达力是其他画种所无法比拟的。江西的艺术可能是陶瓷绘画先走出去,而不是书画。

  杨卫:

  龚先生作品有油画及漆画的质感,用陶瓷语言去呈现,这种工艺是一个艺术家引以为存在的理由。说到语言流变,龚先生的创作阶段恰恰是从传统工艺到当代转型的三个阶段,非常典型。早期的瓷片里面,有金鱼、美人等画面,是传统工艺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他开始从形式上独立出来,不再作用于实物,希望造型成为独立的主体存在,吻合了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然而到当代部分就比较复杂,当代艺术讨论了很多年,其实也没有一个结果。在传统语境里面它是一个层层相映的关系,类似于一种师承关系。那么到当代以后它是横向打开,一方面面临一个世界语境,另外一方面是向传统打开,也就是所有的传统都是资源。中国的传统远远不止于文化传统,还有民间工艺传统,还有魏晋以前的传统,甚至诸子百家的传统等等。如何把传统激活出来,需要当代人做好思想工作及语言形态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看到龚先生在这方面的努力,具体到语言就是这种绘画语言的独立性,不光是从实用的陶瓷里面独立出来,而且他探索的这种语言形态也是具有独立性的。

  侯样祥:

  过去传统文化和艺术里,以文人艺术为主,文人几乎很少关注陶瓷。清朝之前,陶瓷作品除了民间用器之外,就是供品用。直到珠山八友的出现,使陶瓷有了艺术成分。但是,他们的作品要反映当时的人文精神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是把过去的纸上的画誊写到陶瓷上面,这是重大的突破。那么近一二十年来,像龚循明这样的一批人出现了,他们有高等教育的背景,又有景德镇长期的实践经验,对陶瓷的材料、粒料和釉料了如指掌,对陶瓷的技艺很熟悉,又有当下的人文精神,可见景德镇陶瓷会有大的飞跃。龚循明的技法很现代,材料也非常现代,尤其是作品所隐含的人文精神也是非常现代。同时表达出陶艺的自觉问题。景德镇已经有一批先觉的人站起来了,他们有新作品,有新思维,也有好想法,在社会上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

  戚彧:

  景德镇有几千年的文化,它的很多视觉表现,在观念等方面是固守的。但是这几年回景德镇创作,发现很幸福,因为景德镇这个营养还没染透我,进去了以后才觉得其中体味,它实际上营养很丰富。龚先生所代表的创作团队,在整个陶瓷绘画的历史形成过程中是必由之路。他从情感,从他整个人生经历,更多的是基于景德镇本土文化,在此基础上而生发出来的一种结果,这是一个研究方向。

  黄阿忠:

  和龚循明认识到现在已经21年了。当时龚循明瓷器画的相当好,就是从那时起发现陶瓷上是可以画画的。看到龚循明画青花釉里红,据说是当时刚刚开发出来的品种。后来,又陆续看到他很多创作作品。龚循明的绘画是从传统过来的,比方说他画的山水。另外一种是从西方的构图过来的,西方立体派构图他用到了绘画中,带有一定装饰性。第三种是他有很多抽象的意味运用到瓷板上。在绘画处理上,他也有很大个性,看龚循明的马,依稀有二十多年前那率真的一笔。龚循明的新作为人们打开了陶瓷绘画的眼界。

  熊元义:

  以龚先生为代表的艺术家,不简单追求个人趣味,要拥抱时代,表现这个时代的大我,把大我和小我结合起来,在这个时代的前进中追求艺术的进步。在人民的进步中追求艺术家的进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这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转型和艺术调整一个有机结合。当代现代的艺术创新,要从民族生活出发,本土文化出发,但是,更要超越。期待龚先生这样一批真正有创造力、有才华的艺术家在勇敢的与时俱进的同时,能够推动中国当代的民族艺术,能够对人类文化艺术做出伟大的贡献。

  沈老师:

  龚循明是一个很有才气的青年陶瓷家。他是在那个特定的土壤和环境下,深受陶瓷文化的熏陶。龚循明的陶瓷绘画作品,有深厚的传统功底。他对陶艺一直在追求,他要创新。陶瓷本身是火与土的结合,其最大魅力是来自于不确定性。他能静下来,在一个课题上面进行绘画、创作,这是突破。现在这样的艺术家不多了,这就是今天龚先生能够在浦东,能够在龙美术馆展示瓷文化意义所在。

  吴蔚:

  龚老师的新作让人感慨。联想到今年三月我去美国看到奥基芙的绘画,奥基芙是一个很能代表美国的绘画艺术,代表美国的一种大地精神,或者说人文精神的一个女性艺术家。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她的花卉,但其实她有大量画她所长期生活的圣达菲的绘画。这跟龚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处。在龚老师的陶瓷绘画里,我也看到了同样的一些东西,就是你怎样去面对眼前的世界,因为你走遍山川,在你生长的土地,你怎么去感受跟这个世界的关系。它一方面有形式和色彩,另一方面,其实抽象,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和表达。龚老师的绘画,他从早期的青花走到今天,是一种绘画语言与精神语言的双重传达。

  蔡彭城:

  关于当代性及陶瓷语言,这里有传统的续接,同时又有对传统的一个否定、突破和背叛,然后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作为当代的绘画语言和陶瓷的结合,这个可能是最能表达我们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东方的精神,或者是长征的精神。设想一下,有朝一日,是不是我们中国的瓷板画,这样的一个陶瓷绘画语言学,能够在世界上,跟其他的绘画有一拼,真正拿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话语权。

  苍鑫:

  龚老师是一个非常扎实的人。他自己创新了一种材料方法,比如他把油彩演变成一种淡青色,这是一种非常细腻的演变。从具象到抽象,这种抽象加入了很多传统概念。比如中国文人寄情于山水青花的颜色,变化非常微妙,这是从技法上的一种突破。龚老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冰块,把陶瓷放到冰块里面,然后用化掉产生这种效果。这是文人对中国的文明一种本源的追溯。

  艾旭东:

  在我印象中陶瓷是比较传统的,感觉和当代没有什么关联。龚老师的作品在陶瓷绘画领域上有很大的突破,转变了中国陶瓷绘画的风格。从他画里看出他对中国的山水、人文和文人的东西都有所突破,特别对语言方面。

  王依群:

  今年七月份,我去江西景德镇就基层文联建设情况调研,收获很多。其中让人振奋的是:座谈中,上海、景德镇两地艺术家都提出了要加强沪景陶瓷艺术交流与合作的设想。从这次各位艺术家的发言中,我也深深感受到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带来的独特魅力。龚先生的这个研讨会非常有意义。

  黄立斌:

  本次上海“溯源”展是儒海文化传媒继冷军上海瓷画展后推出的又一重量级展览,收获很大。龚老师的陶瓷绘画有种特殊的美,那是一种生命的律动,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展览现场,能欣赏到龚老师多种画风糅合在一起,这种原创艺术非常珍贵。作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领军人物,龚老师的“溯源”展如同风向标,相信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呈现崭新面貌的日子指日可待。

  

  仁心仁艺

  多年前,一群艺术家去金竹山寨写生,其中一位年轻的艺术家看到有个小孩子大冬天光着脚,心有不忍,转身跟着孩子去了他们家。当他看到简陋的房屋,卧病在床的父亲、被生活重担压垮的母亲及其年幼的孩子,毅然决定出钱帮助孩子的父亲治病,资助孩子们上学,承担他们的生活费。如今,这家人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受助的孩子成了村子里第一个上大学的孩子,毕业后留在了医院工作。

  当年伸出援手的艺术家正是龚循明。即使这些在他看来是无足挂齿的小事,然而爱的力量却可以无限延续下去。受助的孩子立志把大伯龚循明的恩情铭记于心,悉心照顾每一位患者,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同样的幸福不胜枚举。细数当地杂志上刊载龚循明日常生活、工作中关爱朋友、同事,以及他帮助过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们的历历往事,犹如清泉沁脾,如饮甘饴。于是坚信,这样一位心有深情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里一定蕴含着爱。

  衣着质朴,带着谦逊的温暖笑容,龚循明携陶瓷绘画新作在上海龙美术馆的亮相着实吸引了众多目光。

  相比于做人、做事的低调,他在艺术上的高调令人惊喜。仿佛瓷都景德镇旋起的一缕清风,这次“溯源”展上,龚循明精准驾驭陶瓷特有的绘画语言,表现出西藏那种壮阔的美,那种壮阔的美之中的清静,那种高贵,那种崇高的东西,正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人性需要的一种理想,一种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朋友们说龚循明最令人钦佩的地方,就是他已经在业界取得的不俗成就,并且颇具影响力,而他依旧大胆选择了陶瓷绘画创新之路,即使这条路上满是荆棘。他在多年的艺术积累上进行求变,在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上不断挑战自我,带来更好的创新,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当代陶瓷艺术上崭新的绘画风格,看到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多彩风姿。

  这就是龚循明。根植于千年沃土,心中有爱,怒放于莹白瓷器,从此清芬四溢……这该是从艺者的至高境界吧。

破茧化蝶 新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