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振翅起飞

——吉林经开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新实践

朱建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0月13日   第 07 版)

  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前左一)到吉林经开区众鑫化工调研。
  李景亨 摄

  吉林省代省长蒋超良(左一)到吉林经开区康乃尔集团指导工作。

  吉林经开区碳谷公司碳纤维原丝生产线。
  刘剑锋 摄

  历史又一次选择了白山黑水。

  全面深化改革的脚步走进2014年,从辽宁考察归来不久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一份来自东北的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必须进一步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重振东北经济的战鼓,再一次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大地擂响!

  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东北经济稳定增长之时,当《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正式颁布之刻,在东北经济下行的困扰中,地处长白山下、松花江畔的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却传出一组逆势上扬的数字:地区生产总值201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9.6%,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1.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3%。从2009年到2013年,吉林经开区地区总产值从53亿元增长到113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从160.7亿元增长工到3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1.1亿元增长到5.1亿元。这条来自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上升曲线,牵动着世人的目光。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百姓富裕安康,党旗高高飘扬。不辱使命,埋头苦干,握沙成团,率先发展……

  五年磨一剑。砥砺前行中的国家级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践中,究竟闯出了一条怎样的成功之路?

  

  异军突起: 率先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思路决定出路。

  吉林经开区的出路在哪里?资金短缺,项目难觅,结构单一,队伍涣散,内在功能生长乏力,外在形象模糊不清的现状,让五年前刚刚由市里调任吉林经开区管委会主任的郑国学寝食难安。

  要走出困境,必先拓清思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改革中破解难题,在创新中谋求发展,不跑偏,不走神,不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耐得住寂寞;凝心聚力搞工业集聚区建设,注重发展速度,更注重发展质量,以壮士断腕之勇气杀开一条血路。不辱使命、不言困难、不留退路。这便是思想前瞻,作风务实,颇具开拓锐气的郑国学经过反复思考得出的结论。

  善于思考的郑国学深知,东北是一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是一片蕴藏着巨大能量和勃勃生机的龙兴之地。曾经作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为刚刚诞生的人民政权奠定了可贵的工业基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体制、机制等多种原因,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全面融入市场经济过程中开始面临重重障碍。主要表现为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衰退、国有企业装备水平落后、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下岗失业问题突出等。在郑国学看来,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振兴中国工业经济的主阵地,因此,一定要将开发区的命运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命运紧密相连,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破解难题,率先发展,在实践中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战略,努力探索出一条发展新路。

  这是吉林经开区的开拓者们主动作为的坚定抉择!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打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起飞的突破口已迫在眉睫。

  东北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区域经济活力不足。对经济学有着深入研究、洞察先机的郑国学一上任就指出:让民企发挥产业链中的优势,变一枝独秀为花团锦簇。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谁率先发展民营经济,谁就取得率先振兴的活力。

  出台促进民营经济30条,召开全区动员大会,重奖民营企业家,成立民营企业协会,定期召开座谈会征求民营企业意见,管委会领导一对一和民营企业家交朋友,挂牌保护,绿色通道,对服务进行测评,在民营企业建立党组织20个……在吉林经开区管委会的鼎力推动下,一群颇具民营企业家基因的弄潮儿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惊世奇迹。

  著名民营女企业家宋治平创立的康乃尔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吉林经开区,投资30亿元建成年产36万吨苯胺、48万吨硝基苯、37万吨硝酸、12万吨液氨装置,短短几年就以年销售收入50亿元,超越美国杜邦成为世界第一大苯胺供应商。

  由民营企业家朱建民率领的奥克“梦之队”,从年产值销售300万元发展到30亿元,成为国内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吉林奥克新材料公司在吉林经开区创造了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的新奇迹……

  全国创业之星卢银存率领他的博大生化有限公司,落户素有“世界三大玉米黄金带”之美誉的北国江城吉林市,投资近10亿元,充分利用吉林经开区绿色资源优势,建成年处理60万吨玉米,一期产品为20万吨/年乙醇,15万吨/年无水乙醇,18万吨/年DDGS高蛋白饲料生产线,年产值达到13亿元!

  预计到2014年末,吉林经开区民营经济企业将突破550户以上,全区规模工业企业数量达到80户,其中民营经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96%,民营经济在各产业中呈现出龙头带动、集群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

  吉林经开区民营企业集群成为了一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生力军。吉林经开区的探索表明,东北经济振兴,首先要增强造血功能与内生动力。

  民营经济,已成为吉林经开区振翅起飞的动力之源!

  产业升级:率先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格局

  产业升级,成为吉林经开区率先奏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格局最强音。

  2009年10月的一天,亲赴广东招商的郑国学手提一个花篮前去为一位特殊客户祝寿,满怀真诚的不速之客,让正在现场的这位特殊客户的妹妹袁妙玲大为感动。后来人们才知晓,身为佛山南海北沙制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的袁妙玲是吉林经开区的招商对象。

  正是因为吉林经开区的热情与真诚,才使得北沙制药放弃准备落户天津滨海新区的决定而来到江城吉林市。

  北沙制药谱写了吉林经开区率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篇章,其主打产品维生素E目前全球只有六家能够生产,南国维生素大王落户东北,对于打破维生素E市场垄断,填补东北地区行业空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开区“跑步式”、“保姆式”、“精准式”服务下,北沙生物制药项目创造了“北沙速度”,2010年7月立项,2012年10月试产,2013年实现创效,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力争三年达到销售收入30亿元……

  高性能聚酰亚胺作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及解决尖端核心技术问题的“能手”,在航空航天、电子、电工、机械、环保、新能源和包装行业有着日益广泛的应用。西方工业国家为确保聚酰亚胺相关产业的全球竞争优势、抑制我国相关产业发展,长期对我国实施相关先进技术封锁和产品限售,严重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吉林经开区“中国聚酰亚胺产业基地”项目的实施将会形成一个集研发、生产于一体,产业集聚达万亿的产业集群,打造成国内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吉林高琦目前对聚酰亚胺材料及相关产品的研究已形成系列化、产业化,并取得了包括美国及欧洲专利在内的近30项专利,获得包括国家发明奖在内的多项奖项,其技术成果或世界首创,或国内领先。在吉林经开区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7月吉林高琦氯代苯酐项目试车成功;2010年5月聚酰亚胺项目试车成功;2011年底二期五千吨聚酰亚胺项目投产,成品批量供应市场……

  做非转基因大豆深加工出身的鑫海实业掌门人蔡洪海,拉开了吉林经开区现代服务业的大幕。在吉林市政府和吉林经开区的积极推动下,鑫海集团积极参与建设国家保税物流中心,以此推动当地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

  目前,吉林经开区申报的省级新材料及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已获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2013年吉林经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64亿元,同比增长11.6%。占规模工业经济的比重达56%,比2009年提高26个百分点。2013年共新开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44项,2014年上半年39项,新材料、生物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按照“项目—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加快形成若干产业链完善、规模效应明显、特色鲜明的百亿产业园区。未来五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以上。

  吉林经开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充分表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产业升级,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由之路。

  号角吹响,战鼓催人,大潮涌动,风生水起……

  创新驱动:率先健全科技先导体系

  有这样一组数字,似乎能够彰显吉林经开区创新驱动率先健全科技先导体系所取得的成就:全区现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个,同时还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硕创业工作站。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共获得专利授权113项,其中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4项,众鑫化工“羟乙基磺酸钠精制提纯”等7项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永林化工“磷酸三乙酯制备方法”等23项技术填补国内、省内空白。继2013年被吉林省科技厅认定为“吉林省碳纤维及制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后,2014年吉林经开区申报的高新技术纤维(碳纤维)及差别化纤维产业园区又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第四批省级特色工业园区……

  几年前,当吉林众鑫集团董事长崔永军要在吉林经开区项目奠基时,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郑国学亲自上京为其邀请行业领导及专家来吉参加奠基仪式并共谋发展大计。而今,众鑫在其科技领军人物2011年意大利“纳塔/哥白尼化学奖”获得者张汉卓率队努力下,集团已拥有专业研发队伍,并与欧洲著名的研究机构阿格斯合作,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化学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了特种水泥添加剂研究中心。自2010年以来企业科研立项20项,有18项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有3项成果获国家技术专利。先后有两项专利“高纯度羟乙基磺酸纳”、“气相无溶剂无催化生产异戊烯醇”已于2011年和2012年建成工业化装置并投产。后者由于填补国内空白,获得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助。在科技创新引领下,众鑫要构建特色鲜明、产品链条完整,建筑化学品、催化剂及其它精细化学品三个系列产业集群,实现产值超百亿元的发展目标。

  “科技催生精品,品质成就正业”。吉林正业与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联合研制狂犬病纯化冻干灭活疫苗,与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联合开发研制高致病性猪篮耳病活疫苗等一批新产品,获得了可观的科技创新成果。

  吉林经开区尽全力为区内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向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积极申报立项高科技项目,为区内高科技项目积极筹措科研经费……

  在吉林经开区的推动下,2013年5月9日,吉林碳纤维公共应用研发服务平台在吉林经开区开工建设。平台由吉林经开区与东华大学、山东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纺织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共同打造。围绕碳纤维在新能源、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应用重点打造五条碳纤维制品工程示范线,开展采用国产碳纤维进行小试及中试研发工作,同时实现碳纤维产品在本地区的检测。聚集、培养高技术产业的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集产品展示、信息共享、企业孵化,融资及综合服务于一体,打造“中国碳谷”,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最新融合……

  吉林经开区创新驱动实践又一次证明,科技先导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支撑。大项目、大开发、大手笔、大前景,跳动着高科技脉搏的吉林经开区又怎能不腾飞呢?

  转型发展:率先拉动国有企业蝶变崛起

  东北要振兴,国企要先行。宋德武上任吉林化纤集团董事长时,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沉重与责任。

  已经有50年历史的老国企,船身老旧,船员爆满,要在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中掉头驶向风平浪静的“蓝海”绝非易事。43岁的新船长宋德武,要跟随吉林经开区这支充满活力的联合舰队劈波斩浪驶向胜利彼岸,同样要付出超常智慧与艰苦努力。

  朗朗神州,祚传千载;漫漫丝路,泽遗百代。吉纤人以做大腈纶,做精粘胶,做强原料基地,做优竹碳产业为已任,以建设全国最大的腈纶化纤,碳纤维原丝、竹纤维生产基地为起点,引进新元素,寻求大合作,开发新思路……

  宋德武高扬全面深化改革之剑,夯实传统,加快升级转型;整合优化,提高效率,内拓外联、双轮驱动;产权、产业、产品结构得到有效调整,资本、资产、资金得到有力运作,工作效率、管理效率、经营效率、产销率、毛利率、新产品贡献率不断提高;坚持传统产品优质化做高,规模化产品差别化做宽,新产品产业链一体化做长。

  蝶变崛起的老国企究竟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应运而生的“天竹”竹纤维被誉为“21世纪健康纤维”、纺织界“第五元素”,引领了纺织行业的一次绿色革命;对标国际,高水准扩张,一批技术改造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2014年8月,实现工业总产值351333万元,同比增长14.3%,销售收入372977万元,同比增长11.5%。

  古有丝绸连四海,今有吉纤通五洲。新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大纺织产业追求的强盛之路,是中华民族国有纺织走向世界的辉煌之路!

  吉林经开区为实现区内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他们积极帮助企业争取扶持政策,搭建创新平台,百名干部包保百户企业,推进产业转型,成为国企实现产业革命蝶变崛起的有力推手。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改革再次扬帆起航,“抓落实”、“抓到位”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多的“关键词”。

  以郑国学为班长的吉林经开区的班子成员们,时刻不忘总书记的教诲。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讲话言犹在耳,他们用“握沙成团”精神把看似干不成的事情干成,用“狼”的精神战胜困难,以“鹰”的精神战胜自我。一切创新成果皆缘于他们的坚定意志与使命担当。

  面向新世纪的吉林经开区,还将向世人展现怎样的新传奇呢?吉林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郑国学和党工委书记宋杰对经开区的未来充满信心,以“替代优先、创新优先、载体优先、环境优先”为统领,围绕“空间再造、产业再造、环境再造、公共服务再造”创建一流园区,在目前已形成的精细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国际视野实现工业集聚区向综合性现代新城区转变,全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将吉林经开区建设成为经济基础雄厚,产业集群发展,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宜居的吉林市北部工业新城核心区。一个工业总产值达6000亿元,培育20个百亿企业,打造2个千亿级产业的吉林经开区将巍然屹立在东北大地上。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吉林市委、市政府都关注着松花江畔的这个改革创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样本”,吉林经开区的热土上留下了省委书记巴音朝鲁、代省长蒋超良、市委书记张晓霈、市长赵静波等领导的足迹,上级党委始终是吉林经开区改革探索的引领者。

  改革再出发。惟其艰难,更显勇毅。

  吉林经开区的振兴实践表明:只要主政者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内生动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产业升级,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焕发老国企青春,东北经济振兴的愿景就一定能够实现。这应该是吉林经开区带给为东北振兴奋起前行的人们最宝贵的启迪。

  创造东北新优势,扬长吉图之帆,振东北亚之气,吉林经开区必将成为创造东北经济增长极、践行“中国梦”的一支劲旅。中国东北,也必将成为中国经济航母上的又一个“新引擎”。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在2013年的报道中说,现在,人们关心的是能否将宏伟的改革蓝图变为现实并取得成果。新加坡《联合早报》撰文,中国的改革幅度和力度“超预期”,“让国内外大吃一惊”。

  世界,终将听到来自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图强铿锵有力震动天宇的脚步声……

振翅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