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第二届岭南祠堂文化节在广州黄埔村开幕。“开笔礼”、“太公分猪肉”、“重阳饮锦”等仪式,还原了岭南祠堂文化的全景图,同时重现了近代中国华侨出海拼搏,回乡认祖归宗的祠堂仪式。
据介绍,祠堂文化是中国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明清时发展到高峰。祠堂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用于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是中国民间宗族文化、血缘文化的载体。
广州民俗专家梁谋介绍,祠堂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根”文化,祠堂是祖先归属的地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祠堂文化受到冲击,由于城市发展,部分祠堂被拆迁,所以需要在“软件”方面要有补救,加强祠堂文化传承。
在开幕式上,还演绎了“竹升过南洋”认祖归宗仪式。一位“过南洋”华侨的后代,回到故乡认祖归宗,村中族长为其在祠堂中举行祭祖之礼,认祖归宗子孙为祖先上香,行三跪九叩之礼,随后族长为认祖归宗子孙在族谱上续写辈份,赠与祠堂中供奉祖先的香灰与祠堂门前泥土各一袋,交由认祖子孙回家后供奉于家中祖先牌位前,仪式才算完成。
梁谋称,在广东祠堂中,举行过许多认祖归宗仪式,广东是中国著名侨乡,海外华侨众多。近代不少广东人漂流海外,“下南洋、过金山”,开路开矿,在当地社会站稳脚跟后回乡寻根,这也表现出中国人在认祖归宗方面的情结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