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李强离开东北老家来到北京过去了24个春秋。24年里,他靠着一支笔、一把刀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创造着美。书画篆刻家是人类生活美的设计师。书画用表现力分割着黑白;篆刻用想象力演绎着方寸。而被分割、被演绎后的结果紧紧地联系着一个来自西方关于美的定义。美就是“感官知觉或想象力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其实,什么是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今中外很难统一。传统的说法无外乎节奏、对称与和谐,近现代观念却注重意蕴、表现力和生命力。我倒以为,节奏与对称、和谐与意蕴、表现力及生命力等只是某个阶段理论强调的不同的侧重点,作为美,这些都不可忽视。
李强在京的24年,正处在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之中,社会变革极为深刻,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巨变使整个社会浮燥起来,因此人们在艺术上的感官知觉必然青睐浪漫主义美感。浪漫似乎是浮燥中的休闲,然而浮燥留给浪漫的空间要比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大得多。李强清醒地抓住这个机遇,求新、求变,追求自由,追求热烈。使自己浪漫主义情怀化为书法、绘画和篆刻作品。我看过一些评论李强的文章,大都认为他的线条斑驳老辣,作品宽阔大气,具有山林之逸气、朴拙之豪气,这当然是对的,然而这些无不表现他的浪漫情怀的丰富性。李强对篆书和篆刻都比较敏感,造型灵动、组合自然、对比丰富,既有高古之意,又有时代之特征。篆书在隶变过程中,把粗细均衡的一根长线切为短线,然后用被切的线去组合隶书。但研究李强的篆书风格之后可以发现,他却把被切短的线重新用于篆书的组合,从而在他笔下出现了新的篆书造型,这真够浪漫的。
我在结束这篇短文的时候,还要再次引用鲍桑葵的一句话,他说:“最初能使未经训练的感官感到愉快的东西,通常都不是真正美的东西……”我想他还想说,最终能使经过训练的感官感到愉快的东西才是真正美的东西。这似乎有点孙过庭“最初平正”与“复归平正”的味道。李强24年的北京之路,一方面努力地在训练自己的感官,提高自己的眼力,解放自己的思想,增强自己的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努力地去实现“复归平正”,坚持传统,敢于创新,以向社会贡献更多更美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