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脸……”走在乌鲁木齐的国际大巴扎,马来西亚华文媒体《星洲日报》执行总编辑郭清江哼起来。“新疆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和之前听说的很不一样。”郭清江说,回去后会用一个整版,介绍他看到的美丽新疆。
耳闻不如眼见
9月19日至24日,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11家海外华文媒体参加了国务院侨办组织的“文化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新疆行”活动。
在为期6天的活动中,媒体采访团走进乌鲁木齐、喀什、石河子等城市和地区。社会发展现状、新疆民众尤其是南疆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情况,成为这些海外同行的关注话题。
在喀什地区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媒体采访团不仅领略了南疆雪山绵延的壮美风光,而且还走访了当地塔吉克族老百姓家庭,亲身体验这个中国唯一原生白种人民族的民俗生活。
听说媒体采访团要来,61岁的塔吉克族老人阿非亚提·多来提早早等候在自家的小院门口,女主人更是准备了满满一桌自家制作的烤馕、油饼、奶茶和各种干果,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来之前,我看外媒报道都说新疆不太安全,同事们都劝我要小心。但来了之后我发现,这里的老百姓都非常友好,社会治安也很不错。”郭清江说。
塔县副县长刘庆文告诉媒体采访团,这里60多年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当地老百姓至今还保留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
“看到的和听说的很不一样”,这是媒体采访团成员几天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一个人走在喀什城区的老街上,旁边的少数民族同胞都会非常友善地冲我微笑或打招呼,完全感觉不到之前在国外听说的所谓的紧张气氛。”美国《侨报》总编辑郑衣德说。
发展“令人震惊”
除了纯朴的民风,新疆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更让媒体采访团成员啧啧称赞。
楼变高了,路变宽了,城市更漂亮了。时隔十几年,《南美侨报》社长方三京再次来到乌鲁木齐,连声感叹这里相比一些内地的省会城市,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发展的不仅是城市。在新疆的农村地区,农牧民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自2010年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安居富民工程让360余万农牧民喜迁新居,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又让他们在家就能免费收看70个台的电视节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介绍说,最近4年,政府共投入7067亿元资金用于富民安居、定期畜牧、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众多民生工程。
新疆还率先在和田地区试行民族嵌入式居住村建设,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如今,新村的600栋富民安居房和600座蔬菜大棚已初具规模,来自各民族的居民今年年底就可入住。届时,每户人家都可享受一套8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一座庭院、一座大棚和5亩果园,年人均纯收入预计将达到万元以上。
“各民族和睦相处,并且通过互帮互助共同过上好日子,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啦!”文莱国家电视台主播、维吾尔族华人夏伊感慨。
“想不到新疆这几年的发展这么快。我相信,凭借这里丰富的资源,日渐凸显的区位优势,以及在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和大力扶持下,新疆的未来将潜力无限。”方三京说。
华媒助力宣传
如何让海内外更多民众也能认识这样一个真实地、发展的新疆?在实地采访中,媒体采访团也有了新的感悟。
“目前,大部分海外媒体对新疆的报道,还停留于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报道,全面客观地介绍新疆还很不够。”方三京认为,海外华文媒体应该思考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对新疆形成持续的关注与报道,形成规模和声势。
在华人相对聚集的北美、欧洲地区,这种尝试已经开始。郑衣德介绍,美国《侨报》每周都有一块“看新疆”专版,专门介绍新疆的风土人情、社会发展。“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加大传播力度。”郑衣德说。
对于西方媒体在有关新疆的报道中常有的偏见,媒体采访团的成员们也对华文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有所思考。
“西方媒体往往习惯从负面的角度报道新疆,炒作民族问题,把一些个别的暴恐事件、极端势力放大成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郑衣德认为,华文媒体在报道新疆时应该特别注意这一问题,避免受西方媒体影响,把个别问题普遍化。“政府花大力气,不断改善新疆人民生活水平,融合各民族间关系,这才是新疆发展的主流。”他说。
夏伊建议,海外华文媒体尝试利用在当地的已有资源,与当地媒体尤其是英文媒体直接对话,或是邀请他们也来实地走一走,从而掀起蒙住新疆的“盖头”,也让外媒看到一个更客观、更真实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