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9月23日 星期二

用钢笔勾勒北京记忆(北京榜样)

——访用钢笔画描绘胡同生活的画家伉俪

严 冰 戴 敏 刘博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9月23日   第 05 版)

  武金生(左)和贾一凡在他们即将完成的钢笔画前。
  刘博瑶摄

  图为钢笔画作品:《北京西城敬胜胡同》
  贾一凡作

  深巷胡同里的剃头挑子、晾挂在院子瓜藤上的衣衫、老门墩旁随意摆放的二八自行车、斑驳墙壁上茂密的爬山虎……北京那些已经或即将消失的胡同,在一道道由钢笔刻画的线条中再现。

  近日,在“北京寻找公民榜样”活动中,一对用钢笔勾勒北京老胡同的夫妻走进了大众视线。一支钢笔、几张白纸、一座城市,这背后有着怎样特殊的故事和情结?带着问题,我们踏上了寻访之路。

  

  老北京胡同走进画纸

  通过微博,我们搜索到了主人公——贾一凡和武金生。56岁的女主人武金生笑容可掬,一件绣满牡丹的红裙衬托得她皮肤白皙,言谈中带着浓重的“京味”。年过六旬的贾一凡身材瘦高,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虽然鬓已斑白,但是精神抖擞。退休前,武阿姨在《国际商报》担任美术编辑,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她有着扎实的绘画功底。贾大爷也自幼学画,曾师从著名画家李克瑜。

  “这些都是我们的作品。”武阿姨指了指墙上的画作说道。顺着她的手势,一幅幅或黑白、或彩色的钢笔画呈现在我们面前:趴在围墙上的白猫、古朴的大宅门、三两个玩耍的孩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北京胡同。

  “我20岁以前,都住在西城区的小盆胡同。”在客厅里,武阿姨给我们展示了她的钢笔画《煤球炉》:一个烧煤的铁炉子上放着一个壶,几摞蜂窝煤旁边躺着一把笤帚,木窗上趴着一只白猫。煤球炉、笤帚、白猫——这几乎是老北京居民的标配,也反映了夫妻俩曾经的胡同生活。

  解不开的老北京情结

  尽管后来搬出了胡同,武阿姨和贾大爷还保留着胡同里的生活习惯。而让“钢笔画”与“老胡同”结缘,还得从10年前的一个秋天说起。“那天我不经意间来到小时候住过的小盆胡同,那儿却变成了一片废墟,只剩下星星点点的几个大门和院落,在断壁残垣中显得格外萧条。”武阿姨说道。

  回到家,武阿姨心里空落落的。她萌生了一个想法:用最擅长的钢笔,留住最美好的记忆。把风景搬进画纸,对于绘画功底深厚的他们来说都不是难事,更何况是他们钟情的“老北京”。就这样,武阿姨和贾大爷开始用钢笔勾勒老胡同。

  10年间,他们已经画了五六百幅钢笔画。2006年,他们注册了一个博客,开始上传自己的作品。如今,这个名叫“豆豆的钢笔画”的博客已经小有影响,累计访问量近8万。一年前,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找到他们,想要为他们出书。这本名为《胡同·印象》的画册即将在9月底面世,其中不仅收录了夫妻俩150余幅作品,还有他们创作过程中的心得和感悟。

  要一直画下去的痴情

  如今的胡同里,摆满了私家车,墙上挂着一排排的电表,早已不是当年的感觉。武阿姨和贾大爷先用相机拍摄照片,然后进行创作:“这家的大门、那家的猫,不同照片里的元素,我们糅合在一个画面中。”不过,对于他们来说,绘画已并非易事。“散光、远视加老花眼,每天画三四个小时就看不清了。”贾大爷说道。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不肯放松。“想到胡同正在一点点地消失,我们就会加快步伐。”

  微博上,他们的钢笔画备受关注。年轻的朋友说:“画中北京胡同的恬淡与安静令人神往。”年长的则是留恋与不舍:“他们用钢笔留住了以前胡同生活的点点滴滴。”资深媒体人高山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颇有感触:“我从前居住在东裱褙胡同22号,院子里有一棵臭椿树和一棵枣树,从宽大的窗口望出去,就像是一幅水墨山水画。不大的院子里,边边角角都装点上花草树木。贾一凡和武金生的画作,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倍觉亲切。”

北京首开自驾游汽车运输班列(聚焦京城)
点击北京
贴秋膘(历史名人话京城)
用钢笔勾勒北京记忆(北京榜样)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