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在南亚国家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其水稻、咖啡、热带水果、花卉拥有不容忽视的技术特点,目前南亚国家对于运用农业科技提升传统农业的需求在日渐增长。云南农业种质资源非常丰富且农业科技研发成绩显著,具有一批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实用创新技术,云南本土农业科技由于与南亚国家存在农业资源的相似性,技术水平也更具针对性。
在共同关注的“兴奋点”上加强合作,不仅有助于利用云南的农业科技来缓解南亚地区的粮食短缺问题,也有利于促进云南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国际化和技术出口,实现合作互惠、互利、共赢。
行动 建立农科合作平台
8月21日,在昆明举行的“南亚农业科技培训班暨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研讨会”上,我国与南亚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内的首个多边合作机制与平台——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正式成立。在此合作框架下,中国—南亚植保工作组、小麦工作组、甘蔗工作组3个专业工作组也随后成立。
“合作组将通过开展跨境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利用,以支撑粮食安全、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并引领中国—南亚地区农业未来的发展。”合作的诚意和前景,在云南省农科院与孟加拉农业研究理事会、尼泊尔农业研究理事会、巴基斯坦农业研究理事会、斯里兰卡农业部农业司共同签署的联合宣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在云南省的倡导和积极参与下已先后形成了云南省与印度西孟加拉邦经济合作论坛、中国—南亚商务论坛、中国—南亚智库论坛、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多个与南亚国家沟通合作的平台。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的建立,将会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走出去,拓宽和深化我国与南亚国家农业合作的领域和层次,促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农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奠定较好基础。
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研究、材料交换、专家互访及青年人才培养,这一幅幅共同描绘的蓝图,开启了云南与南亚合作的新篇章。
契机 找到共同关注焦点
“甘蔗是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及孟加拉国的重要经济作物,蔗糖产业在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如巴基斯坦甘蔗种植面积达1600多万亩,是排名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四大植蔗国家。”云南省农科院甘蔗所陈学宽研究员介绍,南亚国家甘蔗产业发展中存在干旱突出,甘蔗单产不高,含糖量低,科技水平低等难题,云南甘蔗种植科技领先中国,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有望实现合作各方互利共赢。
在麦类领域,合作的前景同样十分广阔。目前南亚国家麦类种植面积已超过5亿亩,我国优质小麦生产实现从进口向出口的转变,这一转变为我国小麦向南亚、东南亚输出奠定了基础。同时,与南亚地区麦类生产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相比,云南具有很强的相对优势,将云南的麦类品种、技术引入南亚各国,有利于提高南亚国家的麦类生产和育种水平。
汇聚共同关注焦点的农业科技合作,必然会引起各方共鸣。在参观考察了云南甘蔗、茶叶、花卉等科技成果后,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伊朗等国的参会专家对云南农业科技研究水平及完备的实验设施给予了高度的赞誉,加强合作的愿望变得更加迫切。
基础 实践凝铸合作实力
当南亚国家“借问酒家何处有”时,云南,能否底气十足地捧出上佳桂花陈酿?
答案是肯定的。区位优势以及多年来的准备和积累,让云南农业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和南亚国家大部分的粗放型农业相较而言,云南农业和农业科技更具吸引力。以这次主导成立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的云南省农科院来说,是多年来的成功国际科技合作才铸就了合作的基石和实力。
2008年以来,云南省农科院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40多个单位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与交流,其中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合作更是独具特色和优势。该院整合相关力量倡导成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云南—东南亚农业培训中心、中法保护农业联合实验室、海智云南基地,先后主导或参与成立了东南亚保护农业协作组、云南—暹粒友好农业科技示范园、老挝北方农业科技示范培训中心、中越保山农业科技示范园、越中河内农业科技示范园等跨境合作平台,确立了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合作中的主导地位。这些合作实践与成效,为今后与南亚国家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