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9月19日 星期五

在新疆天山以北,阿勒泰地区的喀纳斯湖畔,居住着鲜为人知的蒙古族图瓦人。不久前,本报摄影记者探访了这里——

走进图瓦人家

周磊文 赵树宴 曹志新 裴洪斌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9月19日   第 16 版)

  木屋深居牧羊人

  图瓦人在烧制奶酒

  在木屋前的图瓦老人和娃娃

  在木屋前的图瓦老人和娃娃

  抢羊头表演

  图瓦老人在制作毛皮滑雪板

  图瓦人在弹奏乐器

  秋季转场

  金秋的禾木村

  每年9月,是新疆喀纳斯最美的季节,也是图瓦人的黄金季节。

  这时候,一部分在深山之中夏季牧场放牧的村民开始陆续转场返回村庄,进山打松子的村民也满载而归。村庄呈现出一年中色彩最绚烂的景色,牛羊肥壮。辛苦了一年的图瓦人在漫长的冬季来临前,纷纷集中在9月办起喜事,他们期望,丰收的金色九月,能为他们一生的生活镀上幸福的光环。

  坐落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喀纳斯湖畔的禾木图瓦村,居民大部分为蒙古族图瓦人,小部分为哈萨克族。图瓦亦称“土瓦”或“德瓦”、“库库门恰克”。图瓦人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隋唐时称“都播”,元称“图巴”、“秃巴思”、“乌梁海种人”等。有些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部分老、弱、病、残士兵,逐渐繁衍至今。而喀纳斯村中年长者说,他们的祖先500年前从西伯利亚迁移而来,与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图瓦人属同一民族。

  虽只有2000多人,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喀纳斯的图瓦人素以放牧和狩猎为生,居住的房子低矮简陋,像星星般散落在青青的草原上。小木屋是用原木垒砌的,下部方正,上为尖顶结构,四周用木板圈成木栅栏,栅栏中间用松针和苔藓密封。不过,它冬暖夏凉,很适合这里多雨雪、湿气重的环境。

  图瓦人崇尚礼仪,凡是远方来的客人,不论相识与否,都会热情相待。有间木屋的门口挂着“图瓦家访”的招牌,我们轻轻地推门进去,坐在炕头的主人胡图拜立即起身相迎,并让侄儿别克给我们张罗茶水。木屋有门没窗,空间不大,摆设也很简陋。高高的炕头铺着红红的毛毯,上头有一张摆满奶制品、油炸面食和糖果的长条桌,而用来装点四壁的饰品除了正中那个硕大的山羊头外,其余都是平日穿的民族服装。

  随着经济的发展,柏油马路的修通和电力的输入,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来到图瓦村,改变了图瓦人桃花源般的生活,但他们仍然保持着那份纯真和质朴。

  图瓦人个个能歌善舞,索儿、冬布拉、也速琴是他们独有的3种民族乐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说索儿有“天籁之音”的美誉,是汉朝时期在西域流行的“胡笳十八拍”乐器中的一种。

  20年前,图瓦人结婚办喜事,家中的亲戚朋友中至少要出动近10名男子骑马前去送请柬。从婚礼准备到婚礼各种仪式,要热热闹闹地持续一个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男女双方的亲人朋友要相互宴请,迎来送往。在交通相对闭塞的喀纳斯,一家人的喜事成了整个村子的大事,好饮的图瓦人用奶酒相互传递着爱与祝福。村子里每个人的脸都是红彤彤的,嘴角荡漾着快乐与满足,整个村子都浸在幸福的酒香里。如今,这样长时间的婚礼景象已难得再见,生活的忙碌使得图瓦人的传统婚礼时间缩短了,而图瓦人以酒来散播祝福的方式却未改变。

  当地的图瓦老人蒙克介绍,婚礼最主要的仪式是抢羊头,羊的数量代表着家中的财富,抢羊头顾名思义就是男女双方在争夺家中的财务大权。于是,在中午1点左右,宾客都吃饱喝足时,男女双方各派出一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站在男方家搭建的毡房前,由男方老人扔出一个缠着红绸的羊头,一群年轻人冲上去争抢,抢得羊头后便开始隆重的敬酒仪式。

  男方家的老人代表边倒满酒,依次敬给女方代表,一边唱起敬酒歌:“祝福新人在高高的地方有他们的蒙古包,在宽敞的地方有他们的草场,让他们成为喀纳斯湖水的孩子,家里的客人多得数不清,成为图瓦人最骄傲的家庭。”在男方老人祝福的歌声中,女方代表一饮而尽,大家祝福新人日后生活美满富足。

走进图瓦人家
责编:孙懿 邮箱:rmrbhwbs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