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6岁的宁波姑娘顾凯妮,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期间,发起成立了“EyeHope(眼之希望)”志愿者团队,为赴费城治疗“眼癌”的华人提供帮助,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创建“眼之希望”团队
2013年8月,顾凯妮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外语教育硕士。一个偶然机会使她踏上了慈善之路。她的一位华人朋友在公交车上,遇见一名从中国带着孩子来美国看病的母亲。她的孩子不幸患上了“眼癌”(视网膜母细胞瘤)。美国的临床技术,主要通过球注、介入等手段进行治疗,且治愈率高。其中费城的一家医院便拥有这项技术,因此吸引了一些中国家长带着年幼的孩子赴费城求医。
顾凯妮慢慢意识到,类似患上“眼癌”这样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便于今年4月初,邀朋友一道创建志愿者团队“EyeHope”。起初该团队仅有3人,随着招募工作的展开,成员慢慢增到30多人。
一次,有位母亲带着患病的孩子从北京来到费城,本想留美6个月治病,未想单位紧急要求她回国。孩子父亲也因工作关系迟迟不能来美国,她愁得直掉眼泪。顾凯妮看到这番情景,和志愿者们及时地宽慰她,使她的情绪得到稳定。当等来了孩子父亲即将出国的好消息时,大家终于松了口气。这位母亲激动地说,在陌生的他乡,“EyeHope”成了她坚强的精神支柱。
密切分工协作
为提高服务效率,“EyeHope”对自身的工作进行了细化:一是进行现场翻译。安排没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志愿者,陪同家长带孩子,在医院引导挂号、检查等,扫清医患沟通的语言障碍。二是进行远程翻译。主要安排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平时与医院通过邮件、电话的沟通,帮助中国家长预约就诊。三是制作宣传网站。由于“眼癌”容易被误诊、拖延,志愿者和患者家长都希望有更多的人注意到“眼癌”这种疾病,在国内推广乃至普及眼球检查等。四是提供生活、交通方面的讯息等。顾凯妮和队友们还决定用“结对子”的方式,将志愿者分成4人一组,结对一个家庭,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帮助。
顾凯妮作为团队主要负责人,哪里有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4月底,她在一位医生开展的家庭体检中,结识了一个名叫“小兔子”的中国女孩。女孩才上幼儿园小班,母亲不会英语,她们求诊的医院也并不具备成熟的翻译系统。于是,在顾凯妮的陪同下,医院对孩子进行了仔细的身体检查,并制订了详尽的治疗方案。接下来,顾凯妮积极与医生保持邮件交流,为“小兔子”预约出诊时间,并且两周一次陪同孩子去医院就诊,为她做现场翻译。“小兔子”的家人在费城租下了一套房子,但不菲的租金令她们感到了沉重的经济压力,顾凯妮便想到了为病重孩子家庭提供免费食宿的“麦当劳叔叔之家”。顾凯妮通过努力沟通,终于为她们申请成功。现在,“小兔子”病情得到了控制。
在付出中收获快乐
顾凯妮说,“眼癌”的治疗周期大约为2至6个月。除去关心疾病治疗之外,她和志愿者们也同样关心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患有“眼癌”的孩子们大多内心脆弱,于是他们在看望孩子们时,会带去一些零食、书籍等深受孩子喜爱的物品,给孩子讲童话故事。另外,他们还积极地联系有关机构、组织,询问是否有免费课程可供这些孩子参与。
5月19日,顾凯妮邀请家长们参加母校的毕业典礼,为他们翻译校长演讲的内容、讲解学校历史,带他们参观教学楼,感受美国的校园文化。家长们纷纷表示,这是他们来到费城后最无忧无虑的一天。“旁人都在对我说,你辛苦了,但是相反地,我一点都不觉得累。”顾凯妮感慨地回忆道,“在医院中,我周围不是嚎啕大哭的孩子,就是愁眉苦脸的父母,只有那一天,我听到的全是欢声笑语,感受不到丝毫的阴霾。这也是我做志愿者以来最难忘的一天。”
说起当志愿者的感受,顾凯妮也是感想颇多。她说:“对每个申请加入我们团队的人,我都会让他先去尝试,判断这份工作是否真正适合自己再作决定。因为我认为,当志愿者,最重要的是到最后他自己也有所收获。”另外,家长无私的爱也深深感动了她。为了孩子,即便语言不通,他们也接受了挑战,前往异国他乡执著地求医,这令她十分敬佩、感动。而同时,家长对志愿者们也充满了感激。每次在接受了帮助后,他们都会在微信群中表示感谢。有患者治愈回国后,仍与志愿者保持联系。
“EyeHope”团队成员大多为在校中国硕士生、博士生,有的无法长期留美。顾凯妮也将于明年5月毕业。她说,如果那时回国工作了,真切地希望能寻找到可接替他们工作的人们,将“EyeHope”事业一直继续下去,为费城华人带去更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