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9月12日 星期五

白倮人的村寨:千年房子万年榔(中国最美古村)

王锦强 黄 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9月12日   第 15 版)

  参天树木中的民居

  白倮人(“倮”读lǒu)为彝族支系,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麻栗坡境内城寨的白倮人说,他们的祖先来自遥远的昆仑山。白倮自称“木亚桑”,他称“长毛倮”。现存的白倮人总人口不足2000人。

  白倮人的衣食住行与其他地区彝族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白倮人以倮语为母语,30岁以上的妇女一般不讲汉话,本民族语言保留比较完整。白倮人没有文字,其迁徒路径,已无从考证,只能从他们世代传唱的古老歌谣里,知道他们的祖先经历了何等漫长的艰难跋涉,辗转来到今广南县的一个坝子里定居,随后又分批往麻栗坡、富字等地迁移。其中一部分白倮人进入麻栗坡县境内时,发现这里方圆数十公里皆为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选择了一个两面被南利河谷环绕,一面是马桑河谷,容易抵抗外来入侵的地方停了下来,在这里筑城开荒定居。他们把这里叫做城寨。城寨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白倮人村落。当地保存着完整的古朴着装、奇异的民风民俗和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白倮人落地生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枝蔓叶,已有上千年历史。

  勤劳的白倮人多半是能工巧匠。粗犷、洒脱的民居建筑,诉说着白倮男人的淡泊和坚韧。白倮人的屋舍属木楼建筑,除了房顶的瓦片外全部是木质结构,上层住人下层养家畜。

  白倮人认为,他们的祖先不是凡人,是从天上飞来的仙鸟。后人为了纪念祖先,建房时在房屋的东西两侧多建一道飞檐,象征祖先神鸟的翅膀。所以每栋房屋两侧的飞檐神似两只小鸟的翅膀。

  寨子里的工匠们在修建过程中只用一把斧子(不需要锯子、凿子、锛头、推刨这些常用的木匠工具)就能将木料劈出各种挂口、方木、圆木、木板,然后环环相扣而成,还劈出花廊走道,整个工艺十分精美。

  据考证,干栏式建筑起源于河姆渡文化早期,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在中国其它地方,这种古老建筑营造技艺早已绝迹,而在城寨村却被白倮人继承了下来。掌握了这种族群文化隐语及其造房技术精要的匠人们,一般没有劳务报酬。村里只要有人家建房盖屋,匠人们都要义务帮忙,主人家顶多杀只鸡,请吃几顿饭就皆大欢喜了。

  白倮人对树木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感情,他们相信树木有灵,树木和他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特殊的对应关系。所以他们一般不砍大树,除正常的建房、做生产工具外,很少对外销售木材。不砍寨中和周边大树的祖训,至今仍然对白倮人起着巨大的行为约束和精神震慑作用。于是即使树木枯死倒地,也任其腐烂,归化泥土。

  因此当地得以保留了大片有数百年树龄的原始树木。这种学名叫榉树的大树,在当地叫榔树。“千年的房子万年的榔”。这些原生态的古木,不仅给白倮村寨留下了古老林莽风光和顽强生命气息,也给崇拜树木的白倮人以巨大的心灵慰藉和民族的精神滋养。

博物馆里的生僻字,你读懂了吗?
新“藏密文化”引关注
隋炀帝墓志原件首次开放部分文字清晰可见
白倮人的村寨:千年房子万年榔(中国最美古村)
责编:赖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