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中国品牌之都,福建省县域经济龙头。近年来,晋江实施组团战略,大力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其创新之处在于不以单纯进城为目标,而是在推进城镇化中,结合产业发展规划,以“拓展提升、产城融合”的理念,统筹二三产业,统筹资源要素,辟出一条产业与城市一体、兼顾统筹发展的城镇化新路径。
新城格局让晋江焕然一新
城市建设,曾是晋江的软肋。虽早就撤县建市,但它城市化发育不足、水平偏低,城市配套不完善,城乡布局失序、建设章法缺失,“城非城,村非村”,不仅高端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就连不少本地人也外出买房置业。这一软肋刺痛着晋江人。
2009年底,晋江的新城市建设拉开序幕。4年多后,从青阳到梅岭,从池店到罗山,晋江中心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统计显示,2006年,晋江城镇化率仅46%;2011年提升到60%;2013年已提升到64%。中心城区建设大规模推进,淘汰了低矮破旧的危房和高污染的作坊型企业,换来的是一大批高端服务企业。同时,梅岭一带中心城区的绿化覆盖率,由不足35%提升到48%。
有高楼,有绿地,有商贸……晋江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
小城镇改造升级同步发力
中心城区改造升级,小城镇建设也在发力。2010年以来,金井镇,东石镇、磁灶镇分别成为省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2013年,晋江整合113个省市小城镇建设项目,总投资500多亿元。
为深化产城乡融合,晋江还将投入28.7亿元,构筑“152030”快速交通圈,也就是到明年,市域内任一地点15分钟内上高速,中心城区20分钟内通达任一镇街,各镇街和外来人口集中的工业园区之间30分钟内通达。
如今,在晋江市中心的青阳、梅岭,在南部的金井、安海,在北部的池店、陈埭,错落有致的高楼、灯光璀璨的广场、植被茂盛的公园……勾勒出的一座现代化新城的线条,渐渐清晰。
补短板现代产业体系成形
民营制造业发达,是晋江经济一大特色。2013年,晋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多年来,在晋江经济格局中,工业一枝独秀,服务业发展滞后,尤其是金融、贸易、物流、设计、研发、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水平不高,二三产业之比在60∶33左右,低于全省和泉州市的平均水平。这被认为是晋江经济的一块短板。决策者也意识到,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将制约工业发展和转型,更会影响晋江城市化水平。
能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补足服务业这一短板,关系到晋江产业结构能否优化,发展是否可持续。提升服务业,晋江给出在招商、用地、融资支持、配套扶持等方面的倾斜政策。
通过制定具体计划,制定若干专项扶持政策,一些现代服务业项目正在形成品牌效应。如在与泉州中心市区连接处,多栋总部经济大楼拔地而起,占地10平方公里、总投资60多亿元的滨江商务区招商全面展开,泉州世贸中心、金融一条街、泉商大厦、太古研发中心等相继入驻,这些都是第三产业高端项目,“泉州陆家嘴”雏形已现。
如此产城联动之下,民企回归潮流涌动。近年来,有232家企业总部、销售中心回归,回归税源2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