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8月27日 星期三

这一届世园会,属于市民

让世界再次注目青岛

本报记者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8月27日   第 01 版)

  世园会夜景流光溢彩
  新华社发

  荷兰展园
  本报记者 刘少华摄

  “让生活走进自然”,走进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理念随处可见。

  今年4月和8月,本报记者两次走访青岛世园会。从热火朝天的工地到如今色彩斑斓的园艺盛会,“青岛第三大人造景观”已是游人如织。

  4个月前,在植物馆,刚移植来不久的热带树木尚显干枯,如今,在游客们热情的相机镜头里,它们已是亭亭如盖。4个月前,这里还刷着搭简易棚的广告,如今已满是彩色的路标与穿梭的游客车。

  4个月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青岛则用来向世界展示了,从灰色的山到彩色的园能有多快。荣耀属于青岛,成果惠及市民。

  

  荒山上搭起的博览会

  如今漂亮的世园会,曾是青岛李沧区一片荒山。

  当地人还记得,在1994年这个区成立时,世园会所在地连耕种的条件都没有,只能种点水果,故名“百果山”。青岛人大都不知道这里,而来过的,基本上是前来摘过樱桃、梨子或是桃子。

  “如果你办了个很漂亮的世园会,边上有一条很臭的河,那老百姓不会认可的。”李沧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借世园会的契机,他们用几年时间改变了这里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

  李村河是李沧区人的母亲河,亦从百果山流入李沧区。10年前,本报记者曾亲眼目睹这里河道的脏乱差,如今,河水清澈,两岸整洁,不少老人垂钓于此。

  曾经,百果山一带,“基础设施是零”。如今,世园会周边,车道宽阔,每平方公里的路网从2008年底的2.8公里提高到如今的3.8公里。世园会东,25条主次干道实现通车;世园会北,铁路青岛北站今年年初投入运营。

  最终受惠的是周围乃至整个青岛的市民。8月8日,因世园会而搬迁的杨家上流社区438户居民正式回迁,这些位于世园会南侧的居民楼,喷绘了浅蓝色的世园会卡通形象。李沧区负责人表示,更多居民正在回迁路上。

  世园会里的美丽中国

  这是一次人文的世园会,有着浓缩的中国景观。

  见一“羌”字,就知到了四川园。围墙上的“北川”二字后,写着“感谢”,这个山东省对口援建的地方,如今已恢复了生机。投桃报李,四川园内的羌族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二层楼上,一串辣椒,一串玉米,寓意丰收。

  陕西园,雕梁画栋;与秦巴山脉相隔的是山西园,新造的“平遥古城”内,“日升昌票号”里人来人往;新疆园内,维吾尔族姑娘翩然起舞,热情的大叔招呼游客免费品尝哈密瓜;上海园内,坐在石块上,眼前铺开的是竹席上的悠然时光……

  这是一次科技的世园会,用智慧探索园林的更多可能性。

  低碳,是几乎每个馆都有的特色。主题馆、梦幻科技馆等使用日光照明,青岛园、蔬菜馆等采用光伏发电,园艺文化中心采用地源热泵技术,而整个园区的路灯,都是以太阳能、风能为能源的风光互补路灯。

  依山势而建的世园会,能让人看得见山,想得起曾经的家园。

  美丽中国,既是人文的,又是科技的。如何建设?世园会给出了一种探索。

  如何让世界记住青岛

  青岛与世界之间,总有一种特殊的节拍。作为最早一批开放城市,青岛与世界脚步相随。世园会里,几乎也摆出了一张世界地图。

  一进门就有蝴蝶落在肩膀上的是巴西园,电影《里约》里的金刚鹦鹉在展翅鸣叫;迎面大镜子将室内外融合为一体的是韩国园,自然造就的植物之美与现代花卉产业的精髓在此相遇……

  “节约钱了,不用出国就能看到这么多景。”在世园会瑞典馆外大屏幕上,一位青岛市民表情兴高采烈。

  在瑞典馆里,披上厚重的大衣,瑞典人尤纳斯带记者进入了“冰吧”。在这个透骨冰凉的空间里,一天能有300位游客体验这个全世界仅有4家的冰吧魅力,另外3家分别在斯德哥尔摩与伦敦。除此之外,这个最知名的冰吧品牌别无分店。

  “这里的冰来自北极圈以北100公里,要历时一个半月才能到青岛。”尤纳斯用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这个瑞典小伙子,在上海交通大学进修汉语后,第一份工作就来到了世园会,如今,他已喜欢上了青岛。

  奥帆中心、青岛啤酒、海尔、海信……青岛总有许多东西让世界印象深刻。而世园会,则希望让世界看到,这座城市里,生活可以走入自然。

李克强同布朗会谈
让世界再次注目青岛
李克强张德江会见穆加贝
人大常委会会议举行分组会
海军编队 立体护航
别让南海问题搅了中越大局(望海楼)
对口支援三峡库区
草原牧民打草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