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的埃博拉出血热,是由超级病毒埃博拉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因其极高的致死率,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由于埃博拉致死率极高,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因此,它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病毒。因其致死率高达50%至90%,也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埃博拉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已派出前往西非三国的公共卫生专家组,对当地防控疫情进行技术援助。
我国已掌握埃博拉病毒抗体基因
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潜伏期可能多至21天,如何能在此之前发现并治疗呢?
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王辰表示,目前,我国已具备对埃博拉病毒进行及时检测的诊断试剂研发能力,可以随时提供给各地疾控部门应用。但因国内尚无病例,没有办法在病人身上进行测试。
日前,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国家卫计委已发布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明确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报告,要求各地医疗机构发现疑似或者确诊病例时,应在两小时内实现直报,疾控部门已经做好了实验室检测准备。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所长徐建国说,2008年至今,我国已有9个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和10个国家级研究单位,在从事埃博拉病毒研究,包括疫苗和药物等研究,为我国应对埃博拉疫情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王辰说,目前,在美国两例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身上,初步显示抗体治疗有效。在抗体技术上,中国已具备很好的多元性抗体制备能力,“我们已经掌握了埃博拉病毒的抗体基因,启动抗体的生产程序不会需要太长的时间。”他说。
专家建议可尝试外源性干扰素
针对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干扰素对埃博拉病毒治疗无效,但又没有研制出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现状,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解放军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教授建言,可以试试外源性干扰素对埃博拉病毒的效果,但治疗应该越早越好。
陈菊梅说,干扰素是细胞在一定诱生剂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它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的活性作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科研人员研制出大量适用于人类的干扰素,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丙型肝炎、带状疱疹等病毒性感染疾病的治疗中。但由于埃博拉病毒能迅速破坏淋巴细胞、彻底摧毁免疫系统,所以患者进入发病高潮期后,再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也无济于事。
陈菊梅建议,可尝试在埃博拉患者发病初期,就运用干扰素进行治疗,选择口服、肌肉注射和雾化3种方式进行。雾化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使接触干扰素的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抵御病毒侵害。病情严重者,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选用3种方式同时进行,尽快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功能。
还可尝试抗毒血清疗法
由于当前尚未找到埃博拉病毒确切来源,也未研制出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给世界各国防控埃博拉疫情带来极大难度。有国内传染病专家认为,抗毒血清疗法可能对治疗埃博拉出血热有效。
据介绍,埃博拉病毒虽然凶狠,但逃不出传染病病毒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和麻疹、白喉等众多传染病家族成员一样,入侵人体后,先霸占淋巴细胞,再攻占肝、脾两大脏器,最终彻底破坏各个脏器功能,摧毁全身免疫系统。
因此,抗毒血清疗法是一种被动免疫疗法。其原理是将恢复期患者或动物已被免疫的抗毒血清注射到相应患者身上,以达到治疗的目的。2003年因救治北京市首批输入型非典患者,解放军302医院原专家组成员姜素椿教授不幸被SARS病毒感染,注射康复患者血清20天后,他的身体恢复健康。作为抗毒血清疗法的实践者,姜素椿说:“传染病恢复期患者体内消灭病毒的同时,免疫系统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不仅能产生抗体,还能生成一部分记忆细胞。它们会随着人体内环境的体液循环到达血液,存在于血清中,这种血清就是‘抗毒血清’。将其打入同病种传染病患者体内后,抗毒血清能发挥‘雷达’的作用,识别病毒并不断分裂,随后产生大量抗体最终彻底消灭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