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8月14日 星期四

老百姓是靠山

——山东莘县积极发掘红色旅游新亮点

本报记者 田晓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8月14日   第 08 版)

  电视剧《八路军》剧照

  黄敬在边区办公的地方

  鲁西第一党支部纪念馆

  山东莘县地处鲁西,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从1941年起,这里是中共冀南区和冀鲁豫边区党委等“首脑机关”所在地,是中国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从北京坐火车到聊城,再到莘县,是一马平川,毫无屏障可言。

  然而,就是在这一望无际广袤的大平原上,一个个小村庄中,密密的青纱帐里,老百姓结成的“人山”,成了共产党和八路军抗战的坚强“靠山”。

  邓小平曾说:“冀鲁豫是个好战场,我军到哪里都有翻身群众支援,到哪里都有粮食吃。我军取得的胜利是和边区人民的支援分不开的。”

  冀鲁豫边区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今天的莘县是由历史上的莘县、朝城、观城3县和濮阳、范县部分区域组成的,是一片浸透革命先烈热血的土地。我们日前来此寻访红色足迹,感受红色教育。

  

  一副牛套救了宋任穷

  莘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地,整个县域东西窄而南北长。

  在莘县北部杨庄,有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农家院落。只是临街的屋墙上没有窗户,在高处开了个小小的气孔,似枪眼,又像隐蔽的瞭望哨,从这里还能依稀感受到当年战火硝烟的味道。

  走进小院,一口锔了又锔的大水缸寄托着老区人民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深厚感情。村里人介绍:“1942年,中共冀南区党委的宋任穷、陈再道、李聚奎将军跳出日寇对冀南根据地的铁壁合围,秘密转战,在杨庄同老百姓生死与共,度过了3年抗战最艰难困苦的时期。这口宋任穷用过的水缸,一直珍藏在我们心里。”

  转过院落,墙角一棵枣树正花开满枝,绽放奇香。村里人告诉我们:“这是宋任穷当年从太行山上带来的枣树,就像共产党和八路军一样,一到这里就在我们老百姓的心里扎下了根。看看屋里这副耕牛套子,就足以证明杨庄人对八路军的无比热爱。”

  1943年,日军突然进村,宋任穷命令八路军和抗日小学立即从村西撤离,却忘记了自己的安危,结果与日军遭遇。正在这危急关头,一位村民冲了过来,将自己的草帽扣在宋任穷头上,把一副牛套套在他背上说:“站在这干啥,还不赶快下地干活。”巧妙地救出了宋任穷。

  宋任穷回顾这段战斗岁月时,深情地写道:“八路军从山区挺进华北敌后,在一马平川的冀南地区,之所以能进行艰苦卓越的平原游击战争,能坚持下来,并最后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就是相信群众、走进群众、扎根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这座大山。”

  黄敬的扁担挑起民主民生

  莘县南部大张家镇红庙村,是冀鲁豫区党委旧址,2012年建成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陈列馆。

  一进村口,一面大墙上赫然写着:“钢铁濮范观,华北小延安。华北小延安,群众是靠山。”“濮范观”是指濮县,范县和观城3个县,当年是冀鲁豫边区的中心区,现今都在莘县境内。

  莘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敏介绍:“卢沟桥事变后,在广袤的黄河冲积平原上,鲁西和冀鲁豫两个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1941年,中共中央为坚持平原抗战,决定将鲁西、冀鲁豫两根据地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边区。1941年7月1日,两区在红庙村正式合并。”

  1942年9月刘少奇同志从山东返延安途中,到此做了《红庙论时局》的报告,他说:“你们的工作还是很好的,还是很有起色的,到现在也没被敌人打垮、挤走,还保持了华北与华中的联系,这是很大的成绩。”他明确指出:“没有群众就没有根据地”。

  陪同参观的莘县县委常委、副县长谭鸿宇告诉我们:“少奇此行是冀鲁豫边区工作的转折点。1942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调黄敬(俞启威)同志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

  走进黄敬和夫人范瑾在冀鲁豫边区工作期间的办公室和起居室。迎面墙上写着:“民主主义是什么呢,一句话,就是用平等的精神来待人。民主主义是一切胜利的保证。”这是黄敬在此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时,对民主主义的阐述。

  黄敬到任后,立即进行调查研究,先后在莘县的红庙村和蒋店村做了《边区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一、针对日、伪、顽、会、匪五鬼联合闹中原的局势,执行拆散五鬼联合的策略方针;二、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民主民生运动;三、开展高度分散的敌后游击战,实行敌进我进,扭转对敌斗争的被动局面。

  莘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贾鹏柱说:“黄敬同志在开展民主民生运动中,有两件事:一、‘豆选’,老百姓用豆子选举自己信任的人掌权,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二、‘查黑地’,查地主隐瞒的土地归老百姓耕种。这两件事至今仍有教育意义。在这次中央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清理出全县520个村的荒地,交给农民,用以增加群众收入。”

  由于在边区开展民主民生运动,坚持巩固并极大发展了根据地,至1945年,冀鲁豫边区拥有2000万人口,成为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在黄敬故居前院的两间屋里,摆放着边区军民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当时,边区在开展民主民生运动的同时,组织群众生产自救,边区党政军领导人与群众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一边斗争,一边生产。

  屋里的一条扁担吸引了众人目光,这是黄敬在大生产运动中用过的扁担。红庙村人深情地回忆:1943年秋,熬过了旱灾的冀鲁豫人民又遭受蝗灾。当时,村民认为蝗虫是“神虫”,不敢杀。黄敬就走到田间地头向村民宣传:“要有粮食吃就得灭蝗虫,咱们辛辛苦苦种的粮食不能让蝗虫给吃了!”他边说边和战士们拿起树枝灭虫。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消除顾虑与八路军一起消灭了蝗虫。仅1943年春夏两季,冀鲁豫边区就向冀南灾区支援青干菜34万多斤,各种粮食1000多万斤,安置流入灾民60多万人。群众称这些是救命粮,是根据地血汗粮!灾民们称赞说:“俺们再也不用逃荒要饭了,共产党、八路军把死路变成活路,俺们得救了。”

  在灾情最困难时,八路军连树叶也不准多吃,不能与民争食,就这样,边区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黎明前的黑暗。

  得民心者得天下

  莘县人民永远记住了朱德、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刘伯承、邓小平、彭德怀、滕代远、薄一波、黄克诚、黎玉、陈少敏、粟裕、宋任穷、张继春、陈赓、王从吾、肖劲光、万里、黄敬、杨得志、苏振华、王任重、杨勇、陈再道、张霖之、段君毅、曾思玉、马本斋、赵健民、徐运北等老领导在这里工作、战斗和生活的历史。

  冀鲁豫边区军民用血肉之躯,创建和发展了一个巩固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和巨大的牺牲。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副总理说:“新中国是从冀鲁豫平原来的”,这是对这里工作的高度评价。其实,共产党、八路军依靠翻身群众,坚持抗战,深得民心,最终“得民心者得天下”。

  近年来,山东莘县积极发掘红色旅游新亮点,修复重建了山东省委恢复地——鲁西第一党支部、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中共冀南区党委旧址、回民支队与马本斋纪念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准备会议旧址等15处革命旧址或纪念场馆,在县内构成了长达80公里的红色教育长廊,建设起鲁西抗日爱国党性教育基地。

  莘县县委书记朱加云深有感触地说:“冀鲁豫边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成为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被誉为‘钢铁濮范观、华北小延安’,这充分说明了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动摇,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能战胜一切敌人;这再次证明了,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本文照片由刘黎辉供稿) 

月亮村的英雄桥(旅途上的感动⑦)
老百姓是靠山
热血松山行
淳安:条条河溪可畅游
责编:田晓明  邮箱:13901161689@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