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出现腹胀、疼痛、胃酸、腹泻、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这些胃肠道疾病似乎已成为令人头疼的一个痼疾。急性胃肠炎、胃溃疡、肠梗阻、胃癌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且一个比一个让人紧张却又感觉束手无策。人们常说“人食五谷杂粮,孰能无疾”,饮食入口,首先影响的就是肠胃。
胃肠道作为食物的消化器官,就像一部不停工作的机器,食物在里面不断地打磨消化,过程必然对黏膜壁造成一定机械性的损伤;食物本身有不同的性味,中医将食物分为平、寒、凉、温、热五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人们每天进食的食物种类多样,对胃肠道自然是个不小的考验。俗话说胃肠疾病“三分治七分养”,究竟该如何养、拿什么养才合理,人们也往往容易陷入以下误区。
误区一
牛奶疗法
牛奶的润滑特性,曾经被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直到后来证明牛奶是一种强力的促分泌剂后才停止使用。现已证明,牛奶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比牛奶本身可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强。因此,牛奶本身不是一种抗酸剂。但同时有动物实验发现,牛奶中或许含有某些抗溃疡因子,能发挥比牛奶本身可刺激胃酸分泌作用更大的保护性机制。溃疡病患者应该了解,牛奶并不是消化性溃疡的特异性治疗方法,不要因迷信牛奶延误治疗。
误区二
溃疡病人少食多餐
许多溃疡病人选用少食多餐的方式来缓解疼痛,症状虽能暂时减轻,但实际却加重了病情。因为食物进人胃内虽能中和一部分胃酸,但同时促使胃肠蠕动加快,而且会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本身对胃粘膜就是一种刺激。少吃多餐会使胃不断受到胃酸侵蚀,不利于溃疡的治愈。所以,平时饮食还是应该定量、定时、避免饥饿和饱餐为宜。
误区三
主食长期选用稀饭
患胃病后,人们往往停米饭选稀饭。稀饭(粥)确实有暖胃养气功效,但是饮食过度或不当同样无益。稀饭在口腔内停留时间短,未经咀嚼,不能与唾液等充分搅拌,得不到淀粉酶的初步消化作用,就囫囵吞下,无疑是在食物消化的第一道工序上“偷工减料”。同时稀饭水分较多,进入胃内稀释了胃液,这都将影响食物消化;加之喝稀饭使胃的容量相对增大,而且所供热量较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胃的负担,而且营养相对不足;稀饭常常温度较高,这种高温饮食对胃粘膜有一定刺激。其实,将米饭煮稍软,细嚼慢咽,对胃病治愈同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可不必避而远之。
误区四
胃炎病人远离酸性食物
慢性胃炎发生后,人们开始不再食用大量蛋白质、浓肉汤等促进胃酸分泌的食物。但有一类慢性萎缩性胃炎却是因胃酸减少而不利消化,恰恰应选择这类成酸性食品来刺激胃酸分泌促进食欲。因此,胃炎发生后先应了解自己属于何种类型的胃炎,再对症选择适当的饮食模式。
误区五
溃疡愈合后不食纤维素
溃疡病治愈后,很多人因害怕复发不再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研究表明,食物中纤维素不足也是引起溃疡病的原因之一。研究人员在对胃溃疡病人随访时发现,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其复发率为45%,饮食过分细软者,复发率为80%。纤维素有许多不可替代的功效,溃疡病稳定后应恢复正常食谱,保证摄入的各种营养素平衡。
误区六
便秘必选粗纤维
人们都知道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有利缓解便秘,但若吃调味品或吸烟过多,或过多摄入粗纤维食物和饮用浓茶、咖啡和酒,就会引起肠壁肌肉痉挛过分收缩,使大便不通,发生便秘,此时应选择无粗纤维的低渣饮食。
链接▶▶▶
纠正以上传统观念后,疾病和调养期间究竟何所为、何所不为?其原则如下:
一、细嚼慢咽。尽量减少胃部负担与发挥唾液的功能。唾液中的粘蛋白、氨基酸和淀粉酶等能帮助消化,其中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阻止口腔细菌大量繁殖,进入胃后可中和胃酸,降低胃酸的浓度。
二、宜节、宜洁。饮食应有节律,切忌暴饮暴食及食无定时。注意饮食卫生,尽量杜绝外界微生物对胃粘膜的侵害。
三、宜温和食谱。要尽量除去对胃粘膜产生不良刺激的因素,创造胃粘膜修复的条件。食物要做得细、碎、软、烂。烹调方法多采用蒸、煮、炖、烩与煨等。尽量进食较精细、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
四、宜清淡饮食。忌辛辣、油炸、熏烤等,同时忌过酸、过冷等刺激强烈的食物,不饮酒,少饮浓茶、咖啡等。
五、酸碱平衡。浅表性胃炎胃酸分泌过多时,可多用牛乳、豆浆、涂黄油的烤面包或带碱的馒头干以中和胃酸;萎缩性胃炎胃酸少时,可多用浓缩肉汤、鸡汤、带酸味的水果或果汁,带香味的调味品,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帮助消化;当慢性胃炎伴有呕吐和腹泻等急性症状时,应大量补给液体,使胃部充分休息。
总之,胃喜燥恶寒,除冰冷食物外,其他寒凉的食物像绿豆沙等也不宜多吃。专家提醒,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好。治病良方就是靠“养”,从生活习惯的改良中获得,而正确饮食的养成则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