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7月28日 星期一

人会说谎,事实不会

申孟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7月28日   第 08 版)

  13年,4000多次太阳东升西落,人世间足以旧貌新颜。但如果这样的时间全部用来孤身躲避、逃亡、藏身野外,其间之滋味,恐怕“历尽艰辛”、“饱经磨难”等词语都难以完全描述。但这就是已于2000年去世的山东老人刘连仁经历的故事。

  从1945年到1958年,这位被日军掳去的劳工,在日本北海道的山林里当了13年的“野人”——凿洞而居,觅食山间,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在13年的逃亡岁月里,4名同伴先后被抓走,只有他活到了最后。在山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他,在幸运地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时,被日军掳走时还未出生的孩子已经成了少年。

  刘连仁无疑是幸运的。在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中,有6000多名中国劳工长眠在了异国的土地上,再未见过亲人的模样。

  一个人生下来会被遗传很多东西,但不会遗传记忆。因此,人类的记忆才需要“载体”——书本、档案、化石、文物、历史的亲历者等等,用客观的实际来抵抗时间的侵蚀。如果没有这些载体,在时间的流逝里,人们的记忆可能会消逝,后来人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而侵华档案与幸存的劳工,就是用来帮助我们铭记那段非人历史的“记忆载体”。一个是侵略者的档案记录,一个是亲历历史的受害者,两者结合起来,历史的定论早已形成。

  一个人可以害怕过去、粉饰过去、否认过去,因为人的心理机制总有种“选择性遗忘”和“选择性承认”,希望可以趋利避害地将不好的事情从心中抹去,或者掩盖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或者用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

  但一个国家不可以这样,希望成为“有作为的大国”的国家尤其不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有勇气,不在于其历史是否辉煌、现实功绩是否彪炳,而在于是否能直面自己的罪恶与疮疤。承认罪恶需要勇气,对人如此,对国家亦是如此。

  而作为受害国,铭记这些罪恶,纪念苦难的历史,也并非简单为了指责、为了赔偿,而是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把曾经的苦难化为经验教训、化为力量,更好地前行。

  日本的“耻感”文化心理使他们不愿直面历史,日本的右翼政客更是为了政治利益否认历史。

  敢于直面罪恶历史的民族迎来的是世界的尊敬,总在掩盖与否认的人却终将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因为,人会说谎,事实却不会。

日军奴役残害中国劳工
人会说谎,事实不会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