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你的邻居吗?”
这话要是20年前问,大家会不屑一顾——怎么会不认识?都一个门里的,大人没空,对面小孩都是放在我家照顾的,连年夜饭大家都是一起吃的。
这话要是七八年前问,不少人也许会犹豫了——算是认识吧,轮到自己收水电费时,楼上楼下要跑一圈,至少脸熟。
再往后,这话要是现在问,大多数人,特别是新建小区里的住户会说,不认识……
■ 马薪蕊
用友善化解隔膜
在北京土生土长的我,童年在老北京四合院里度过。说起成长经历,那可真是得意于我的好邻居们。或许很多小朋友都和我一样,吃着百家饭长大。记得一次我发高烧,爸爸出差,妈妈值夜班,也是邻居背着我去急诊输液。邻居出差,居然敢把家门钥匙放在我家。冬天,邻居们在一起储存大白菜,好一幅热闹的生活画卷,显现的是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互助互爱的高贵品质。
再后来,生活条件改善了,大家陆续搬进商品房,门和电梯似乎把我们全部隔绝开。不知何时,习惯了放学下班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生活方式,再也不会有谁去邻居家蹭饭。一次在电梯里,我试探性地和邻居打招呼,结果却把对方吓一跳,躲闪后,又勉强冲我笑笑。在小区里,有邻居能在一起说笑的,也都源于他们养的宠物爱在一起玩耍,说来是不是很可笑?
原本在中国,邻里关系历来被坊间重视,孟母三迁、择邻而居、远亲不如近邻等,无不是中华民族邻里关系的真实写照。必须承认的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隐私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社会服务水平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只要花钱,专业人员就可以上门服务,不用再麻烦街坊邻居。再加上城市生活,不仅忙碌,还压力山大,早出晚归。结果楼道虽窄,人跟人却越走越远,邻里关系逐渐淡薄。很多人不知道邻居是谁,脸上越来越冷漠,为一点儿小事就打到物业、闹上法庭的事层出不穷。由于邻居间缺乏真诚沟通,久违的“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邻里情成为人群交往的稀缺资源,由陌生而产生的隔阂困扰着当下的国人。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语中,“友善”是最后一个。它形容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亲朋的友善,对陌生人的友善,对社会的友善……友善就像一面镜子,美好品德都能在其上映射光芒,满足着人们内心深处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的渴望。我以为小区或业主委员会可以充分发挥化解邻居间隔膜的优势,多组织“邻里节”、“邻里结伴游”一类的活动,建立多姿多彩的“邻里互助网”,为邻居提供加强交往、增进友情的平台。既然有缘同楼住,何必老死不往来?从现在做起吧,用我们的友善和温情撑起邻里守望相助的一片天。
不熟!
问声“你好”难
■ 廖光华 四川成都三医院 团委书记
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我,小时候就生长在邻里融洽的大环境里,对儿时“邻居”这两个字的回忆依然那么温馨、那么甜蜜。那时候,虽然各自都是单家独户,住着小平房、小瓦房甚至是小草房,但是,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有好吃的一定会和邻居分享,有困难了不用说都会得到邻居的热心帮助,生怕自己去晚了,如果由于未能知晓而没有帮上忙的,事后还会埋怨主人……一到了傍晚,邻居家门前的大院坝就会成为小伙伴疯狂玩耍的天堂。不管谁家的孩子,不管有多大年龄,都会在饭后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捉迷藏、过家家、跳皮筋、推铁环、打沙包……甚至翻墙爬树!小伙伴的欢笑声、打闹声,家长的呼喊声、打骂声此起彼伏,热热闹闹而又暖意融融。
光阴似箭,转眼间,儿时回忆中的场景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过去一间间的小平房变成了今天一栋栋矗立的高楼大厦。防盗门关上了邻里沟通的心门,高墙挡住了彼此亲近的勇气。同住一个小区却视而不见,连住在家对面的邻居也不知姓甚名谁,就更不用说“要根葱、串个门”了。女儿今年7岁多,她最喜欢听我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每每看到她羡慕而又向往的眼神,心里真不是滋味。生活好了,可是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却远了,我们给孩子最简单的快乐也少了。除了早教班、兴趣班、学校,就是动画片、游戏机等电子产品。如何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怎样让他们融入社会?似乎,应该从和你的邻居说一声“你好”开始。
近邻亦需经营
■ 陈希国 吉林省九台市退休干部
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住的是平房。前后街,东西院,邻居好似自己家一样,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大事小情、修工垒垛,都能聚一聚,互相帮工捞忙。当年二女儿得大病,也是邻居们帮助送到医院,才保住了生命。直到现在,我仍然感谢那些邻居。
后来,我家搬到城里,住上了楼房。一个单元算是近邻了。可这时,邻里之间总像有座推不倒的隔离墙,即便是同一栋楼里,邻居也是相见陌生,老死不相来往。我住的这个单元,由于是单位住宅,虽然没有来往,但总算互相认识,可我朋友老张住的那个单元就不然了。整个单元十多户人家,互相都不认识,没有任何来往,甚至碰面都不说话。
有一天夜里,老张的岳母病故,她的儿子在美国工作,根本就赶不回来。女婿老张因为腿摔坏了,在床上打石膏,又下不了地,把女儿急得干打转转,不知所措。想去对门寻求帮忙,几次想敲门,却怎么也举不起手,因为不熟悉,又是丧事,实在不好意思惊动人家。后来,我和老伴儿及时赶到,帮助他们处理完丧事,而他们的邻居还不知道呢。
住楼房邻居关系相处得之所以不那么融洽,一是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凑到一座城,住到一个楼,短暂的集聚让人们很难进行交流。二是城市里的人,上班下班有严格的规律性,即使住一栋楼里,也因所做的事情有差异,走不到一起,常见不到面。我认为,不管什么原因,和谐社会还是应该从邻居之间的和谐做起。
还是老邻居好
■ 廖伦德 四川乐山退休工人
女儿工作和成家后,在市区买了一套新房,是依山傍水的电梯公寓,让我搬去一起住。我考虑了一阵,委婉拒绝了。
我们这里是个旅游城市,科技文化繁荣,空气好、生活成本也不高。一些综合要素比较好的小区,买主都来自省内外四面八方,偌大的一个小区人来人往,却忙碌得有些冷淡。相对于我记忆深处和现有的这种率性和睦的邻里关系,那些“高大上”的小区对我没有吸引力。
从年轻时参加工作,几经搬迁,最后住在单位的楼房里,一住就30多年了。左邻右舍都是同一个厂矿不同岗位的工友,每天楼里楼外都会碰面几次,加之旧式楼房的住户面积原本较小,楼房改建时各户的独立阳台一一打通,形成了一道公用的走廊。
后来各家的临时厨房都定点定位搬到了一起,旁边还有公用厕所与垃圾池,这样邻里间的往来交流就更多了。一到下班时间,大人们在一起洗衣做饭,聊聊家常,孩子们聚在一起写作业和玩耍,其乐融融。
这些年我和邻居们的相处都很融洽,在我眼中,近邻真的胜似亲友。我的文化不高,家里条件也一直不大好,女儿读书时,邻居家的哥哥姐姐总是热情帮她辅导功课,有时遇到衣物需要晾晒而天气又湿冷连绵时,热心的邻居让我拿着衣物去他家的洗衣机里脱脱水再晾……我和女儿也总是经常主动而愉快地帮年纪较大的邻居打扫一下户外卫生、倒倒垃圾、从集市和商店顺路带回一些蔬菜和日用品……
最近,女儿又和我就此事谈了几次,我告诉她,现在交通方便,她的新家我自然会去经常拜访和偶尔居住,但我更喜欢现在的老房子和老邻居。
辛海天整理
熟!
好邻居暖人心
■ 魏 辛 辽宁省大连市八一路街道林茂社区工作者
我大学毕业不久,到林茂社区工作时间也不长,认识的居民自然不多。我家在距大连百十公里的另一个城市。一个女孩子家独自租房生活在这里,人生地不熟,出门在外处处难。想想在家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再看看现在孑然一身的自己,我也心怀忐忑。家中的合叶窗坏了,一直没有维修,家里的窗户打不开,这大热天的,让我如何度夏?
终于下决心更换了。家中没有工具,我忐忑地敲开了楼下邻居的门。不认识我的张叔听我说要修合叶窗,二话没说,带上工具来帮我修。反反复复装卸用了近一个小时,张叔终于为我修好了窗户。我过意不去,想留张叔吃饭,被他婉言谢绝了。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真谛。能感受到夏日的凉爽,要多亏了住在楼下的张叔。社区书记说,咱这是和谐社区,这回还真让我体验到了。
我打电话告诉妈妈说,原以为大城市的居民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没想到楼下热心的张叔虽然跟我不认识,却帮我解决了窗户通风的大问题。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感谢他才好。妈妈说,没想到,城里住在高楼大厦的人也那么热心,现在还是好人多啊。
鲍文锋整理
邻居是“闺蜜”
■ 拉 巴 西藏拉萨 警察
在我看来,生命在于运动,资金在于流动,邻居在于走动。
当下的我到了成家立业的阶段,恰好赶上房价还不算离谱的时候,准备购置一套新房。左挑右选,除了房屋质量、楼层、户型、位置等传统因素外,人文环境也是我的一个衡量因素。让我欣慰的是,正巧一个“男闺蜜”也准备买房,于是我们愉快地成了邻居。
我和“男闺蜜”从购房、房屋办证、装修到乔迁新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后来索性婚礼也一起举行了,甚至连下一代也是同时段萌芽成长。平时下班后,我们两家总相互串门问声好,周末和节假日,也时不时一起游玩或举行家庭派对。有时两家的小两口闹矛盾“内战”时,对方总能及时主动“先生外交”、“夫人外交”或“小孩外交”,去化解沟通……去年,我们两家还双双被社区评为“和谐家庭”,我很庆幸,这是与“男闺蜜”多年深厚的友谊分不开的。
如今的现实是,在外表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里,各家各户却更像一个个精致的牢笼,住了一年半载,都还不知道旁边对面的邻居长啥样。一些年轻小夫妇遇事给父母打电话、上网百度甚至报警,也不肯或不敢出门几步去按响邻居的门铃。像我所在的小区这样不断有亲戚、朋友、同学同时相中房子择邻而居的毕竟不多。所以,邻居是熟人或闺蜜,也许更能过得简单和开心些。
黄自宏整理 范 飞摄影
楼房照样温暖
■ 曹正方 湖北三鑫金铜股份有限公司员工
十几年前,我来到了一座矿山工作。领导分给我两间平房。和我一起住平房的双职工一共有二十几家。时间一长,左右隔壁的邻居逐渐熟悉起来。大家经常拿出一把椅子坐在外面织毛衣、聊天,打打牌,遇到左邻右舍弄好吃的,大家就相互串门尝尝鲜、解解馋,这场面很温馨,也很温暖。
一转眼,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我和妻子在城中心贷款买了新楼房。起初,大家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进出都是一样的动作:随手关门、生怕有贼进去似的。直到3个月后,这种僵局才被打破。由于我家小孩跟邻居家小孩年龄相仿,经常一起在楼下草坪上游戏。时间一长,大家彼此之间就熟了。住在楼上的住户跟我家关系很好。两个慈祥的老人带着外孙和外孙女,负责两个小孩上学的接送、吃饭、督促做作业等任务。
有一次,我家三口出门旅游了两天,回来已是晚上9点多。到了6楼门口,我们发现楼上老大爷坐在楼梯间。我正诧异,老大爷说,傍晚,两个年轻人正在拆卸我家楼梯间的防盗网,还振振有词地说是主家让拆卸的。老大爷急中生智,说楼下明明是我二儿子的房子,你们编故事也太离谱了吧。两个小伙子见被识破,撒腿就跑。为了防止他们返回“故伎重演”,老大爷就这样一直守到晚上,直到我们回来。为此事,我和妻子至今都深受感动。
小狗打破僵局
■ 杨占霞 北京某宾馆员工
赶着北京房价不高的那一阵,我搬进了25层的高楼。但是从搬进去的那天起,自家房门一关,除了手机上自己的小圈子,仿佛就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刚开始,我觉得终于有了自己的隐私空间,可接下来的日子,下班回家后吃饭、睡觉,早晨起床又去上班了。周末做做自己的事情,外出走动走动,一天就又这样过去了。甚至在一年之中,我都不知道我的那些邻居到底长得什么样子,分不清哪些是主人,哪些是客人。在楼道里见面犹如陌生人,擦肩而过。甚至有一次,楼里的邻居问我,你是哪里来的,你找谁?我感到好意外,原来在同一座楼里住了一年,我们都没有碰过一次面,说过一句话。
在这楼房住了有20年,真没料到,打破这“与邻隔绝”状况的,竟然是一只小狗。那天一下班,快到我家楼梯口,我发现楼下邻居家的门敞开着,一只机灵的小狗站在门口,傻傻望着我汪汪直叫。于是,我走过去,没想到它一点儿都不认生,一个劲儿往我怀里钻。这时,主人走出来对我笑着说:“这狗太调皮了。”就是这简单的一句话,让我正式认识了我的邻居。从此,见了面我们都会很友好地打招呼。现在我基本上能叫出小区里所有狗的名字,见面一句“豆豆,你也来啦”,大家关系立马就热络起来了。在我看来,大家只要能以诚相待,就不会有陌生和冷漠。
刘博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