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7月23日 星期三

华裔教师

践行“为师之道”

孙少峰 褚国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7月23日   第 06 版)

  近日,据报道,马来西亚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24名华裔教师被委派至华小教导非专业科系。这24名教师所修的专业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科学及英文。他们将在各自的领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华文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万栋梁。这也许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最好诠释。作为不同文化间的使者,华裔教师在践行“为师之道”和在中外沟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搭桥梁,促交流

  不同国度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需要有人去铺路架桥,需要长期默默耕耘。身居海外的华裔教师,不仅可以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还能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品更有效地传送到世界各地,为实现双向的沟通搭建桥梁。

  身在海外的赵鸯琴有一腔深挚的情怀,也有一种坚定的自信,一份坚韧的执著。 1975年出生于西班牙的赵鸯琴是第二代华裔。随着接触的当地华人与西班牙人越来越多,她意识到一个问题:“大部分华人新移民都听不懂西班牙语,同时,越来越多的西班人想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

  2007年后,西班牙兴起一股中文热潮,赵鸯琴的中文学校成为当地市政府唯一认可的中文学校。2013年,西班牙尼豪中文学校与北京市一所中学正式达成友好学校国际间交流,双方每年都会派师生互访学习。

  “这种双向交流,实则是要让西班牙人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将中国学生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种子撒向西班牙。”赵鸯琴满怀憧憬地说。

  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要珍惜自己文化的羽毛,也要尊重别国的文化。为实现双向的沟通,很多华裔教师“衣带渐宽终不悔”,常年致力于此。

  传于学,引其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一大批华裔教师将这段话奉为圭臬。

  获得今年普林斯顿大学杰出教师奖的华裔教师李董莉莉就秉持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竭诚服务学校和社区,这让她非常受欢迎。她说:“我不仅传播知识,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学习以外的问题,我都会解决。我认为,教师不要用书本教学,要用心来教学。”

  以心传心,付出终有回报。李董莉莉说,学生毕业后还不断和她联系。看到自己的学生取得的成就,她非常自豪。学生们不仅仅把她当做老师,还当做了他们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有的美国学生选择中文为专业,现在在中国工作,并且晋升中层的位置。

  若想成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还必须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发乎心,践于行

  不论是孔子讲的“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还是陶行之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都入木三分地阐释了为人师表的含义。

  “我负责接待中国的学生,而我的丈夫就负责把中国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情况发到他们父母的微信里,让他们的父母放心。”赵鸯琴坦言,自己与丈夫都是诚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无论是在中国学习的西班牙孩子,还是来西班牙交流的中国孩子,“我都尽量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吉隆坡十五碑圣德华小的副校长卓莉灵是该学校服务最久的教职人员,她记得学校每名学生的名字,熟知每个学生的背景,也常常关心他们的近况。她甚至愿意牺牲周末休息时间回校帮忙,不计较回报或该工作是否是自己的义务。

  卓莉灵还记得往日与学校及学生经历过的故事,包括吉隆坡尚未建设精明隧道时,该校每逢雨季必会发生水灾,她则必须忙着疏散学生。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教师的言行、学识、情趣等都是为人师表的载体。很多华裔教师身体力行,感染着身边的学生。

践行“为师之道”
频频辱华为哪般?
宋南华:醉心推广针灸术
“香蕉人”热衷学中文
华裔青少年的多彩暑假
责编:孙少峰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