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7月22日 星期二

全家研究传统文化 开办汉语研究展览

一个北京家庭的汉语梦

本报记者 刘 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7月22日   第 05 版)

  家门外也成了展览场地。
  兰莲超摄

  7月初的一天,在北京市顺义区王府花园小区循礼府58 号的一所民居里,一个“汉语思维课题研究”初步成果展悄然开幕。这个以“复兴中国原创之梦”为主题的展览,是一个普通家庭举全家之力促成的。展览分为汉语长卷、汉语教育艺术、汉语思维科学、汉字规范、汉语文化衍生、汉语动漫长廊等10个部分。院子里、客厅里、二楼房间和走廊都被精心布置成展室;论文、手稿、出版的书籍和教学挂图被一一陈列。

  参观之后,我和展览的主人殷旵坐下来,沏一壶茶,聊起了举办这个展览的来龙去脉,由此了解到一个中国家庭的汉语梦。

  殷先生曾做过十几年的语文老师,从小学一直教到中学。在教书之余,他涉猎广泛,尤其对《易经》情有独钟,颇具心得。2004 年,他出版了《易经的智慧》一书,深受读者欢迎,再版发行。研究《易经》离不开对于汉字起源的探寻,他说:“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至今仍能生动、形象、准确地表达古今中外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各种不同的认知。回顾人类历史,惟有汉语和汉字源远流长,从未间断,与时偕行。”一般情况下,殷先生一天的工作从清晨抄写古籍开始,《说文解字》、《易经》、《论语》、《老子》、《诗经》、《尔雅》等都是抄写内容。殷先生笑着说,自己至今不会用电脑,所有写作都是用毛笔完成。我看到,一摞摞漂亮的蝇头小楷手稿被整齐地分类摆放在书房里。

  为了把父亲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册,女儿珍泉成了好帮手。其实,珍泉学的是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后在原卫生部所属的一个药物研究所从事生物检验工作。受父亲熏陶,在把父亲文章录入电脑的过程中,珍泉渐渐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文化,后辞职全身心地投入到父亲所执著的事业中。2003 年,珍泉随父亲参加第一届中华伏羲文化研讨会时,一同参加活动的老先生不相信眼前这么年轻的一个女孩子能对伏羲文化有所了解,遂向她发问。珍泉的回答视角独到,令老先生感到意外。这么年轻,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这样的研究和了解,也令老先生感到欣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后继有人,是我们国家之幸。

  珍泉的丈夫尹红卿当年高考时是县里的文科状元。他笑言自己入道最晚。原来,殷家开有家庭讲堂,饭桌上,客厅里,随时开讲。在这样的气氛熏陶下,尹红卿渐渐从“门外”跨入“门内”,随着研究课题的展开,他也毅然辞职,加入家庭研究团队。目前,他负责编写的《汉语思维》系列教材初现雏形。

  殷先生介绍说,大儿子殷治做医疗器械生意,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汉语和汉字研究,但他努力赚钱,支撑着家庭日常开销和研究经费。从事编剧的小儿子殷鉴目前正作为一名志愿者在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支教,支教结束后,他也将加入家庭研究团队。他的理想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写成剧本,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从中受益。

  谈到未来的工作,殷先生侃侃而谈:出版《汉语的故事》丛书(儿童诗配画)、出版汉语思维教材《点点认识世界》及《教法参考》、完成儿童诗动漫剧本《汉语的故事》、把这个展览办到学校和企业、社区去……

北京经济实现全年目标无悬念(聚焦京城)
李治华和红楼梦(名家话北京)
北京科学节里过暑假
一个北京家庭的汉语梦
点击北京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