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福成院长一进门便兴奋地说:“我今天终于办完了一件大事!”原来,他刚去落实中国国家汉办的赠书事宜,“一批中文书籍将踏上前往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的道路了。”原来这就是他如此开心的原因。
要做就全力做好
作为莫斯科的学术中心之一,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于2007年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作,成立了莫斯科第一家孔子学院。“孔院的发展经历证明,校际交流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形式。”2013年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俄方院长易福成教授,作为中国政府邀请的13位俄罗斯汉学家、学生和媒体代表之一,获得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接见。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也获得了2013年优秀孔子学院奖章。谈及办学感受,易院长引用了《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虽然孔子所说的‘比’不是比较的意思,但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比较。不要和别人去比,尽己所能去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好就行了。”他说。
如今,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已经开设了10个教学点,开设课程38门,共有78个班。学院不仅致力于现代汉语、古汉语的教学,还开设有中国历史、地理、经济、金融、医学等各种课程,介绍当代中国。
“中国通”忆当年
作为一个知名汉学家,易教授说:“在俄罗斯,原来的汉语研究圈子很封闭,开设汉语教学的学校很少,基本是父子相传。会中文的专家也很少,很多汉学家甚至自己并不会讲中文。而孔子学院作为一个公开机构,打破了原来汉语学习的垄断局面。”谈到未来孔院的发展方向,他不仅将其简单定位为普及汉语知识的汉语学习中心,更希望孔子学院能办成深入研究汉语的综合型机构,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易福成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通”。一口标准而流利的汉语,在方言和普通话间熟练切换,时不时引经据典……你很难相信坐在你对面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20多年的汉语研究和教学经历,让他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国思想史、语义学等方面都颇有见地。眼下,他正致力于《中俄词典》的编写。
回忆自己早年间学习东干语言的经历,他笑得像个孩子,“为了练习汉语,我经常去回族人的市场上买菜。当我用回族方言和小摊贩交流时,买菜基本都不要我的钱。”在易先生眼里,语言是一种很神奇的事物。它能让陌生人互相了解,继而逐渐理解、信任。
多元才能和谐
易福成院长不仅是著名学者,也是一个好老师。今年暑假,他亲自带领孔子学院夏令营的学生们来到北京,不仅每天早上带他们练习太极拳,还见缝插针地给他们介绍中国各地的特色,帮助他们了解真实的中国。
在他看来,世界多元化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中俄间的战略合作则是保证世界和平之必须。因此,他希望孔子学院能不断深入发展,提高办学质量,老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好。“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是在中俄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最终的目的是中俄之间不需要‘桥梁’就能够直接沟通。”易福成院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