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8月份,在北京故宫,你可能会看到一位年纪较大的“男导游”,扯着嗓子给一群年轻的外国朋友讲“为什么故宫的柱子是红的?为什么故宫的瓦片是琉璃黄?……”他叫董伟,实际上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设计系终身教授。在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带着他的学生来中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学习。近年来,穿梭于中美文化之间,董伟致力于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范围。
探索传统的新美感
采访刚开始,董伟就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他最新创作的几幅画作。多年以前,董伟在弗吉尼亚首府里士满成功举办个人画展的同时,遇到了自己艺术创作的瓶颈期。于是,他暂时放下画笔,开始思考并探索新的领域,尝试新的艺术形式。最后,他发现,做艺术不应仅局限于某个领域,应该由纵向转为横向,在横向比较中寻找创作方向。创作者身在其中,往往无法感受全貌,只有跳出来换一个角度,才能看到不同的东西。“现在,我的作品都建立在对外国艺术作品创作理念和中国传统艺术手法的理解基础之上,并不断地探索、融合新的创作手法。”他说,“我相信艺术是有共性的,因为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共通的。”
恪守内心的使命感
“使命感”贯穿于董伟生活处事中的各个方面。他说:“无论是安排学生的交流考察,还是平时所做的各种艺术的探索和传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有的时候自己也想过做完这次就再也不做了,可每当下一次来临的时候又感觉全身都是劲。”当问及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一直支撑他去做这些探索和创作时,他说:“我想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我认为我有责任和使命向别人传递一个正面积极的中国形象,我也有责任将我知道的中国的美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
恩师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的熏陶,也是一个重要的缘故。在谈起罗老时,他说道:“罗老不只是一个古建筑文物专家,更是一个致力于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学者。大到长城,小到一块儿砖头,他都能发现其应有价值。老人将其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开发上。”他说:“当你真正发现中国艺术的美时,会有一种喷薄而出的传播欲望,想让更多的人领略其独特之处”。
永不满足的追求感
董伟是一个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人,“对于我所有的作品,我总觉得还有一些欠缺的东西,感觉都还差10%。”对这10%的追求,是董伟在自己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受恩师罗哲文老先生对身边任何小事都保有热情与探索之心的处世态度的影响,他一直保持着探索新事物、发现新方法的热情。他开始更广泛地投身于设计、绘画、写作、古村落保护、风水文化等领域,不断发现新的知识,探索新的艺术形式。
从明年9月份开始,董伟将在美国三所大学举办巡回展览,这种新式的展览会涉及到人的6种感官。他动情地说:“我想让更多的美国人全方位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