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2014届毕业生授予了相当于本科副学士学位的“工士学位”证书。这个消息迅速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并引起了包括教育部和相关专家在内的广泛关注。“工士”到底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一次重要的试水?还是一次“名不正,言不顺,行不远”的徒劳尝试?
“工士学位” 社会聚焦
据新华社报道,在近日举行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上,身着“学位服”的1103名该校毕业生领到了相当于本科副学士学位的“工士学位”证书。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方面介绍,今年,湖北职院在56个专业中选取数控技术、临床医学等14个专业进行试点。最终,1103人顺利获得“工士学位”,占试点专业总人数的62.6%。按照学院的说法,取得“工士学位”需要满足较为严格的“三证四合格”,“三证”即在校期间获得执业资格证或技能资格证、英语等级证(三级)和计算机等级证,“四合格”是指思想道德素质合格、学业成绩平均在70分以上、毕业设计或调查报告合格、跟岗实习合格。为此,学院成立了包括行业专家在内的学位委员会,负责审核毕业生的学业成绩和技术技能。如果这一制度顺利执行,我国长期实行的三级学位制度将会发生一些变化。
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在我国,学位授予是一个国家行为,学位的设立、授予和管理都有着较为明确和严格的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我国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其中,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还明确规定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的规定、流程和相关要求。
对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这项试点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自己的行为,而且其向毕业生颁发的“工士”是荣誉称号,而非学位,不代表我国学位序列中已经有了“工士”这一学位。
专家评价 见仁见智
长期以来,在我国现有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是没有学位的,因而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地位比较尴尬,并在招生生源和学生毕业后的身份上无法与本科教育相比。“工士”的问世很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专家对此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工士”将“吹响职业教育改革冲锋号”,有人则认为“工士”“成色还需要检验”。
“工士学位”倡导者、湖北工业大学教授李梦卿认为,这一试点,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探索提供了样本、开创了先例,并可以为将来构建“工士—学士—硕士—博士”四级学位体系做准备。他此前还撰文指出,“在职业院校中设立‘工士’学位,不仅有利于我国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而且为终身学习者的转学和分段教育提供便利,有利于完善我国现行的学位等级结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授予“工士”副学士学位,是有价值的探索。还有相关专家表示,设立“工士”一方面将有助于高职生接轨学位通道,有助于拓宽技能型人才的上升通道。另一方面,可以在招生环节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有助于增强高职生对职业教育的归属感,是职业教育制度的有益探索。
有些专家对于“工士”的设立表达了审慎的态度。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工士”的设立初衷可能是好的,但在名称和设立上存在一些不够科学的地方。现代工业所急需的工匠和技能型人才是学校教育很难培养出来的。在现有就业难的情况之下,通过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结合等方式,加强现有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建设才是治本之策。
他山之石 有例可循
实际上,关于我国学位制度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2010 年,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田玉科教授提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增设“工士”学位的建议。他认为,设立“工士”学位可以帮职业教育“正名”,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为此,他还向全国人大提出相关议案,进一步论证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学位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与此同时,据报道,我国上海、山东等地也在进行类似的探索,而广西等地学者也提出了在本地实行职业教育学位改革的建议和呼吁。实际上,对高职学生授予学位在一些国家是通行的。如英国为了提升职业教育,于近年增设两年制职业性的新学位——基础学位。而在美国,伴随着社区学院的发展出现了较为完善的副学士学位制度。此外,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着较为完善的副学士学位制度。
此外,6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也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习近平在会上提出“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国务院6月22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决定》尽管提到“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没有明确提到学位制度改革。
“工士”改革前景如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