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一直为海内外各界所关注。今年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下行压力加大,央行两次定向降低准备金率,业界有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放宽,未来有可能全面降准。
根据市场新动态,本报及时策划了有关货币政策走向的题目:砸钱治不了中国经济“内科病”。该文发表在6月25日的财经版头条。
文章首先报道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上要求降准的呼声:近两年来,只要宏观数据不尽乐观,市场上要求货币放水的声音就强烈起来。特别是今年前5个月,经济持续减速,降准的呼声不绝于耳。
降准的目的是放水货币,而当前中国经济的病根靠砸钱并不能根治。文章通过专家分析指出,降准要起到应有的效果,必须至少具备3个条件,其一是整个经济体系缺货币;其二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流通顺畅;其三是金融体系的利率传递机制良好。反观目前的经济状况,三者均不具备。
文章进一步阐述,当前货币量不是紧缺而是过多,货币流动不畅通,利率传递机制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降准的效果不好,甚至有可能延缓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对于两次定向降准,文章认为是央行尽力避免全面放水,以更准确的货币投向来支持实体经济的举措。文章总结,“相比搞总量刺激的政策,实行差异化和有针对性的定向调控效果更好。”放水不如引水,文章建议,“今后要更多地依靠‘开渠引水’式供给管理办法,解决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即通过改善资本、劳动力、生产资料、制度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激活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最后,文章判断,未来,货币政策稳健的基调不会改变,全面降准的可能性也不大。
该文发表后反响热烈,见报当天上午10点前,已有包括新华网、凤凰网、求是理论网、搜狐、中国经济网等120多家网站转载。网友“中国红”留言说,终于听到讲真话的声音了。湖北省一网友认为,印钞机不但治不好病,而且加重病情。广州市一网友表示,支持文中专家的讲话。当前中国的经济问题已经不是靠降准降息等放水砸钱就能解决的。放水砸钱可能会使短期GDP数据好看些,面子好看些,就像打强心针,但并不能使中国经济结构等的问题得到解决。放水砸钱只会恶性循环,更加重内在病情,到最后更无药可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