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6月20日 星期五

希腊华商危机后重生

汪 鹏 梁曼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6月20日   第 13 版)

  图为希腊雅典华人区中国城

  走进雅典这个欧洲第八大城市,街头车流如水,行人西装革履,处处流露出现代的气息。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来自中国的1万多名侨民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十余年风雨移民路

  2005年和2006年是希腊华商发展的黄金时期,华人商铺开张成为了一种风潮,这时候在雅典和萨洛尼卡的华人批发货行发展到500多家,而分散在希腊各城镇、岛屿和乡村的零售店约2000家。在最高峰时,旅居希腊的华侨华人总数一度达到3万人。

  年轻的华人族群在该国人口所占比例不到1%,但他们为希腊各级政府提供了有力的税源,为广大中低收入的希腊民众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的日用消费品。希腊政府官员以及各地方政府和移民局官员等都多次肯定希腊华侨以及华商为该国经济繁荣、促进希中两国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众人挥舞的五星红旗,到2007年为希腊遭受特大火灾积极捐款捐物,遵纪守法、自强不息的华侨华商用自己一个又一个实际行动创造着侨区建设的奇迹,赢得祖国人民和希腊人民的一声又一声喝彩。

  金融危机华商受挫

  从2009年底开始,希腊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债务危机之中。这场风云突变的债务危机也对旅居希腊的各国移民形成巨大影响,在当地求生存、求发展的华侨华商也面临着艰巨的考验。

  2008年开始,虽然有全球金融危机,但中国货在希腊还是大行其道,因为中国货主要面向希腊中下等收入人群,这部分消费者买不起奢侈品和名牌服饰,那正好是中国货大行其道的时候,因此,在一些地区,华人店面甚至还有扩大之势。总的来说,在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初期,当地华商生意虽有下降,但大体还可维持。

  然而,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的日渐加深,特别是希腊政府实施数轮紧缩政策,导致了工资下降、物价上涨,民众购买力持续减弱,全国性大规模罢工游行成为了“家常便饭”。华商店铺生意一落千丈,大量商铺无法维持,只好关门歇业。希腊华侨华人总商会表示,自2009年以来,旅希华商营业额已大幅下降30%。这段期间,在《中希时报》和希中网上发布最多的便是店铺转让信息。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至今,希腊华人商铺已关闭了数百家。有约20%-30%的华商觉得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离开了希腊。目前,旅居希腊的华侨华人总数约1万人。

  逆水行舟奋力坚挺

  在一部分华商离开了希腊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希腊华商也渐渐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理清思路,开始寻求创新改变,谋求重生。众所周知,希腊在某些产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橄榄油、红酒、大理石等一系列希腊本土产品在全世界市场,尤其在消费力日渐提升的中国市场具备相当的优势。因此,部分希腊华商采取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大胆探索贸易新路子,利用欧元贬值带来的价格优势,将希腊的特色商品出口到中国,占领中国市场。

  在危机中稳住了阵脚的希腊华商已经逐渐打开局面,通过对华出口希腊本土优势产品扭转困局,绝望中见希望。希腊华商纷纷通过这样的方式走出小商品贸易的模式,往更加高端和国际化的平台发展。这样的逆向贸易也是希腊华商积极自救的手段。

  另外,希腊还有一项不得不提的产业,就是占到希腊经济15%、对GDP有7%直接贡献的旅游业。在希腊经济触底回升之际,希腊华商在希腊旅游界的发展也大放异彩。随着到希腊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激增,旅游服务业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为希腊华商提供了更多机会。如果说,前面所提到的红酒、大理石、橄榄油等发展模式是逆向思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那么旅游业的大力拓展则是具有深层文化底蕴的商业交流。

  (摘自希腊《中希时报》) 

加拿大中餐馆世界杯抢商机
安全亮红灯 华媒劝理性
日青年企业家做客中国使馆
中国人收购酒庄热正褪去
希腊华商危机后重生
责编:王丕屹 邮箱:wangpiyi5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