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6月20日 星期五

天师祖庭,重现和谐风采(走进寺观教堂 ③)

本报记者 陆培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6月20日   第 08 版)

  天师府里的参天古树

  天师府科仪团正在做斋醮科仪

  天师府经乐团正在演奏

  正一道授箓活动

  天师府九百周年庆典

  18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在龙虎山的碧水丹山之间,来了位风尘仆仆、气宇轩昂的行者。当他的脚步走遍了东汉的山山水水,一到龙虎山,就再也不想迈步了,龙虎山这方仙地圣土深深地让他陶醉了。于是,他和他弟子王长直上云锦山,潜心修炼“九天神丹”。丹成龙虎现,云锦山就成了今天的龙虎山,而这个炼丹之人,就是中国道教的第一代天师——张道陵。

  从此,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教组织开始形成。从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至今,1800多年来天师道一脉息息相承。

  在一个雨过天晴的清晨,本报记者慕名来到了江西龙虎山的嗣汉天师府。

  

  道风越千年,正一派祖庭重现

  嗣汉天师府,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系宋徽宗赐建给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的府第,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

  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朝廷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箓兼御前教门公事”。元朝统治中国时,共历六代天师,均赐银印,视二品,命“主管江南诸路道教事”,其中,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金印,视一品。明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朱元璋封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为“正一嗣教大真人”并赐白金十五镒重修天师府第,洪武三年(1370年),钦命加赐“永掌天师道教事”,立“万法宗坛”,从此奠定了嗣汉天师府在道教中正一祖庭的地位。

  张金涛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道教协会会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住持。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1983年,嗣汉天师府被国务院列为全国21所重点保护宫观之一并对外开放,自清末以来衰落毁弃的府第、殿堂开始大规模的复建。

  记者看到,目前天师府的格局为四进前宫后府式古徽派建筑群,重檐丹楹,彤壁朱扉。头门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极显神仙洞府、相国侯门之威严;两厢分列玄坛殿和法箓局;二进之玉皇殿金碧辉煌,“宫保第”古色古香;三进为清代同治年间修复的天师居室,授箓院与“万法宗坛”分置两侧;四进为灵芝园、敕书阁,另有百花塘。

  历时20余年,天师府已全部恢复明清鼎盛时期的格局与规模,原有残存的古建筑也得到很好的保护,新建的殿堂、甬道比原来更为巍峨壮观。

  符箓斋醮,天师文化受海内外追捧

  谈到弘扬道教正一派的文化时,张金涛会长十分激动地说,符箓斋醮与健身养生是正一派的主要文化特色。正是凭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龙虎山不仅成了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更成了世界道教文化的屋脊。

  从1991年起,天师府恢复了对海外弟子授箓科仪,1995年恢复了对内地正一派弟子的授箓科仪。

  张会长说,授箓的恢复,不仅仅在道教内部是一件大事,同时对祖国的和平统一也有着重大意义。它促使海外弟子尊祖敬宗,整合宗枝,成为促进和平统一的积极力量。

  经过多年实践,授箓科仪不断完善,科书经籍得以重新整理,到目前为止,授箓弟子已经超过8000人,接纳皈依弟子近5万人。与道教科仪融为一体的道教音乐也得到了抢救和恢复,并多次出访演出,参加大型醮仪活动和道教音乐汇演,得到海内外同道的一致好评。

  2010年,全球各地灾害不断,甘肃舟曲、长江两岸均突发严重自然灾害,龙虎山周边大洪灾可谓千年一遇。为禳灾御患,祈祷国泰民安,天师府举办了“中国道教祖庭庚寅年祝禧禳灾祈福大法会”,道教三大名山(龙虎山、茅山、武当山)及台湾高雄道德院、香港飞雁洞共组成五大法坛在天师府设坛建醮,共同禳灾祈福,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当代天师府的形象与风采。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从2011年3月1日起,推出“讲经”、“演法”活动,每天10时10分和15时10分在讲经阁讲经半小时;每天9时30分和14时30分在授箓院举行半个小时的道教科仪,受到广大信众游客的好评。

  现在每年春节,天师府均举办迎春祈福系列活动,包括正月初一辰时祈福道场、烧香拜安太岁,初五迎财神,初九玉皇诞朝天宝忏,正月十五上元节的天官赐福道场等,今年还根据信众的需要,举行了正一派经典礼斗点灯科仪、住持书“福”送“福”、正月初五财神出巡仪式等活动。

  2013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八),江西省道协与江西龙虎山道协恢复举办了中断百年之久的张天师庙会,并确定于每年农历五月十七、十八、十九三日在嗣汉天师府举行。

  和谐道观:规范化和现代化

  1987年,天师后裔张金涛任嗣汉天师府住持,着手建立天师府的内部管理机制,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1994年5月,江西省龙虎山道教协会成立,张金涛当选为会长;1998年4月,成立了由道众民主管理的天师府管理委员会。在管委会的领导下,首先是坚持民主管理,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其次是强调对道士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宗教教育。1994年,创办了《龙虎山道教》刊物,利用这一平台,努力对传统道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积极引导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009年3月,由会长张金涛亲自策划,实行竞聘上岗、双向选择的管理机制,宫观负责人竞聘上岗,道士自主选择宫观,成为全省道教宫观管理的典范。

  在道风建设方面,天师府始终坚持以传统的道规道戒与现代法律法规相结合的路子,加强教育,常抓不懈,近十年来无一违法违规违戒的纪录。全府道士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学、函授的方式,都获得大专以上文凭。在新的招聘制度中明确,新招聘道士必须要有大专以上学历,从而保证了整个天师府道士的素质。曾组织道士赴港参加省道协与香港联合举办的“道教宫观管理专修班”,多次派人参加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等组织的学习培训班。2010年,整饬一新的讲经阁成为全体道士讲经、辩经的场所,使道风建设从挂在墙上的规章制度变成道士自觉行动。

  在财务、资产管理方面,坚持公开、公正、民主、奖惩分明。以严密的制度管理,保证廉洁;以严格的监督和持之以恒的教育,促成节约的风气;在目标管理切实可行的基础上,自养收入逐年提升,道士的生活条件和学修环境不断改善。

  

  链接

  道教正一派

  授箓传度由来

  天师道道书记载,每种“箓”皆有神灵,授箓之后,即可召请,以治精鬼,消灭灾祸。因此,道家正一派弟子即需在天师府参加斋醮等仪式,以获得召请“箓”的不同资格。

  道教正一派的授箓传度由来已久。一般来说,始于汉末晋初第四代天师张盛。其时,张盛自汉中返回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但细究起来,道教授箓的由来仍可追溯到祖天师张道陵及系师张鲁。早在张道陵创教之初,天师经箓已经形成并有了经箓印剑法物相授。

  明初,太祖朱元璋加赐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永掌天下道教事”,敕命礼部与道教拟定科仪格式,颁行天下遵行。道士宋宗真、赵允中编成《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对授箓传度的斋仪章法作了系统规范的整理。

  1995年“下元节”期间,由中国道协主办、嗣汉天师府承办的中国道教正一派开坛授箓传度醮典首次在天师府举行。来自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四川、湖北、河南、吉林、甘肃、贵州等全国各地的200余名弟子参加授箓大典,这次醮典标志着中国道教事业在新时期的全面复兴。

  (向 常) 

  正一

  天师道音乐

  正一天师道音乐源远流长,它既属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又有其作为宗教形式而独立存在和发展的特殊内容。

  公元142年,第一代天师感太上老君授《正一盟威》之道,创立道教。民间在“喝符水”、“念咒术”的法术中,就已盛行以击鼓、敲盆来烘托行法时的气氛,这便是天师道音乐的原始状态。

  天师道音乐作为斋醮科仪不可缺少的部分,与斋醮科仪的“通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表达了一种天人感应、人神相通的宗教思想。

  千余年来,天师道音乐是在民间音乐和南方戏剧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广泛地吸取了唐、宋以来的宫廷音乐,其区域特色以江西赣剧的“弋阳腔”为主,而道教独创的“上清腔”则是主腔调。宋元以后,张天师“主管三山符箓”又“掌管天下道教事”,故天师道音乐又极大地影响了江南的各大道派。正一道音乐已流传到长江以南各省,包括少数民族地区。蜚声中外的纳西古乐、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等,都与道教正一派音乐有密切关系。

  正一天师道音乐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继承了上古巫祝文化的某些遗传,又介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傩舞音乐之间,是宗教特有的“通神”、“娱神”的音乐。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发源衍变以及各种派系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对研究道教哲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陆培法) 

天师祖庭,重现和谐风采(走进寺观教堂 ③)
两岸同“根”,缘割不断
责编:申孟哲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