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6月11日 星期三

文化力量续写深圳新的传奇

《文化深圳》周刊编辑组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6月11日   第 07 版)

  《新华文摘》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了《文化深圳》周刊发表的《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解读》

  《文化深圳 2013》(人民日报出版社)书影

  新华网首页2013年6月19日转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如何从深圳喊响的》截图

  人民网首页2013年7月3日转载《深圳观念为何总能风行全国》截图

  转眼间,本报《文化深圳》周刊已经出刊50期了。一年多来,北京和深圳两地的编辑、记者们为它的成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收获了它成长带来的快乐。《周刊》创办以来,刊发了100多篇文章,向社会传递了深圳在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先进理念与创新实践,为各地文化发展提供了许多鲜活的典型案例,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其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如何从深圳喊响的》、《深圳观念为何总能风行全国》被新华网、人民网首页刊载,获得社会舆论高度响应;《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解读》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多篇文章进入“转载榜”,被其他报纸、网络转载的更不胜枚举。可以说,《文化深圳》周刊在文化传播和新闻传播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创造着文化发展的奇迹,从一个贫瘠的边陲小镇蜕变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和著名的“设计之都”。如果说“经济特区”是物质文明的“中国样板”,那么“文化深圳”无疑就是精神文明的“中国样板”。

  

  1 探路者的胸怀和担当

  ——为中华文化复兴而创新探路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深圳要致力树立“文化强市”的新标杆。十多年来一直主管深圳宣传文化工作的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在专访中说,深圳就是要“为中华文化复兴创新探路”。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探路者的胸怀和担当。

  “深圳观念”是深圳对改革开放做出的最大贡献

  在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的时候,一位深圳网友自发地在网上写下了他印象最深、对他影响最大的深圳观念和口号,这段文字迅速唤起了深圳人的集体回忆,促成了后来轰轰烈烈的“深圳观念”评选活动。通过全民的评选与专家的考察,最后选出了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深圳观念”,并结集出版了《深圳十大观念》,引发了全国性的“观念阅读潮”。我们先后采写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如何从深圳喊响的》、《深圳观念为何总能风行全国》两篇文章,取得了巨大的新闻传播效应,文章刊发当天就有百余家网络媒体进行了全文转载。深圳观念之所以会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赏,不仅因为它是深圳精神与深圳文化最鲜明的符号,更因为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心路历程、历史纪录和经典表达,它凝结了意气风发走向改革开放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

  每种观念的背后都有深厚的价值资源。深圳观念反映了从保障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向保障文化权利的演进。“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之所以石破天惊,是因为人的“经济权利”的觉醒与解放;“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观念之所以振聋发聩,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文化权利”实现得到普遍的关注,人们要参与文化的创造,享受文化的成果;“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观念之所以散发芬芳,是因为评价人生的模式发生了转折,人生的意义不只是金钱和物质,人们要建立内在的精神秩序……人们通过观察深圳来观察中国,而最能代表深圳价值的就是深圳观念。从这些观念当中,我们更能清楚认识到,一个大国的崛起从来不是单纯意义上经济的崛起,不是一个简单的GDP指标,而是这个国家能否给世界文明创造出伟大的观念。

  致力于“文化强国”的城市实践

  作为深圳城市文化的设计师,王京生在谈到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深圳文化的目标时说,深圳文化一直致力于“文化选择”的前沿探索和“文化强国”的城市实践,承接着中华民族文化选择的探索,不断开拓文化强国战略的城市实践途径,引领我国文化道路在未来探索中的新动向。他认为,在当今的“文化战略时代”,很多国家和城市越来越重视文化发展,甚至把文化发展战略作为社会整体发展战略的核心,而文化战略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文化选择、文化道路、文化归宿问题。文化选择同政治选择、经济选择一样,会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产生重大影响。深圳一系列文化举动都体现着深圳在文化上的道路和目标选择。

  深圳在文化发展中的道路和目标选择直接体现着深圳致力于“文化强国”的城市实践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王京生认为,“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必然使全体公民的文化权利得到彰显、维护和发展,必然使国家文化主权得到弘扬。这也是深圳文化发展的两个基点,它一方面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新路子,探索出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另一方面又创作了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唱响华夏正声。

  2 先行者的眼界和智慧

  ——文化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根本

  部分,它主导着文化发展的方向。力量型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结构崇尚正义、向上向善的价值品性,强调文化发展应具有自强不息的血性和进取性。只有融合了这种文化价值的文化,才是真正健全的和具有比拼力的文化。深圳倡导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就是在路径上、内涵上寻找一种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新文化。

  成功的先行者必须要有过人的眼界与智慧,凡事三思而行。“文化深圳”建设者的眼界和智慧体现为他们勇当城市思想者,为深圳文化发展找到了理论支点。

  文化流动理论颠覆传统文化观念

  深圳,没有秦砖汉瓦,没有悠久的历史,可以拥抱灿烂的文化吗?从深圳特区成立伊始,“深圳有没有文化”的话题,就引发争论无数。然而在现实中,四面八方的移民为这座年轻的城市带来了丰富的、充满活力的文化因子,各种文化观念在这里交互激荡,各种文化理论在这里集成创新,多种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在这里落地生根,在这里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

  “凡工商业发达之地,必文化兴盛之邦”。王京生在《文化是流动的》一书中这样阐述了深圳文化崛起的奥秘:城市的文化竞争,是文化存量的竞争,但更是文化增量的竞争。深圳通过增强文化的经济推力,通过市场重新配置文化资源,通过打造文博会、文交所、国家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市场平台,建设全国最集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让全国的文化资源在深圳实现价值,提升文化资源配置能力;通过提升文化创新力来做大文化增量,如“深圳观念”的价值创新、深化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文化+科技”的产业创新等。

  文化是流动的,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观,它突破了根深蒂固的文化积淀论窠臼。“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本身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任何兴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一定是流动文化最活跃最激烈碰撞的地区,而没有流动文化或流动文化很少光顾的地区,一定是落后的地区”……“文化流动理论”充满了对当今文化的深刻思索与创新意味,不仅对深圳意义重大,对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发展乃至文化强国建设,亦有实践价值。

  倡导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消费型文化野火蔓延的今天,不少城市的文化发展战略定位在文化和经济的结合上,强调文化的商品性,服务于广大市民的消费性需求。深圳则提炼并倡导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创新型、智慧型和力量型文化,并致力于将其打造为城市主流文化,为城市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

  昂扬向上、积极奋进的文化诉求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前提。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城市娱乐文化高度繁荣的例子,这既可能是当时城市文化高度发展的反映和体现,也可能是国家或王朝即将衰亡的征兆。比如南宋的临安,其市民文化生活在当时世界可能是最丰富的。但那种人为的懈怠所引起的文恬武嬉、不思进取,最终导致了南宋的灭亡。罗马帝国的兴起和伟大是众所周知的,但罗马人后来那种生活方式,尤其是过于追求休闲和娱乐的价值取向,让它最终走向衰亡。与南宋临安及古罗马高度娱乐、休闲化的自我消弭性文化相比,还有另外一种文化类型,这就是融合了血性和理性的力量型、智慧型和创新型文化。

  创新型文化的实质就是价值创新,是价值取向、价值内涵、价值坐标、价值表达的改造和更换。深圳的价值和生命就是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智慧型文化,更多偏重于民族文化结构中理性的

  3 开拓者的勇敢和坚毅

  ——成就城市文化创新发展典范

  2003年1月,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确立“文化强市”目标。11年来,深圳在文化领域的勇敢开拓和执著追求为深圳文化迎来了爆发式发展。2008年深圳荣膺“设计之都”头衔,2009年当选“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2013年《人文颂》奏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成为“全球全民阅读典型城市”……深圳被称为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创新发展的典范。

  文化体制改革先行先试,城市文化竞争力不断提升

  2003年,深圳成为全国首批9个文化体制改革的全国试点之一。在改革中,深圳切实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一方面做好“加法”,出台《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其配套政策,一方面做好“减法”,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精简市级文化行政审批事项,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转企改制,组建国有文化集团,先后成立了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和出版发行集团,以建设“效益集团”为目标,推动三大文化集团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2013年,深圳专门设立“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制定出台《深圳市文化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深圳国有文化单位逐步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管理运行机制,文化资源在市场中高效配置,催生了腾讯、华强文化、雅昌等一大批文化领军企业,各类民间文化组织和文化市场主体星光熠熠,城市整体文化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深圳还积极探索公益性文化基金发展的新模式。建立于1994年的“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通过专业化、公开化和程序化的方式,从社会上广泛征集文化项目,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基金还在2008年建立了绩效评估机制,实时对获批基金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估。2013年又首创“文创贷”金融服务,推进文化企业贷款方式和保险险种多样化,建立健全“两金”资助项目的退出机制等。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了“以项目为管理对象、以资产为管理核心、以绩效为管理手段”的基金管理创新模式。文化基金设立以来,扶持了“深圳读书月”、“创意十二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等一大批知名文化品牌,催生了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富有艺术内涵、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

  坚持推广城市阅读,成就“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对于民族、城市、个人而言,阅读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阅读无法被任何东西所取代,也无法被外界的任何力量夺去,它代表这座城市的气质和心灵,是这座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深圳以“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媒体支持”的运作模式成功创办了14 届“深圳读书月”。通过“读书月”举办了一系列服务市民的综合读书活动,不仅开全国之先河,而且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还超前两年。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广下,深圳市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书香弥漫着整个城市。深圳人均购书量连续23年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参与深圳读书月的群众从首届170万人次到第十四届1000余万人次。“深圳读书月”已成为全国著名读书文化节,被称为“文化创举”,它不但让这座城市有了高瞻远瞩的气度与抱负,而且让这座城市因为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

  2013年10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市“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证书,以表彰深圳坚持不懈地推动国际化城市建设和全球文化交流合作,尤其在推广书籍和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城市方面为全球树立了典范。这是该组织授予全球城市关于全民阅读的最高荣誉,深圳也是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王京生也因在推动深圳全民阅读、建设设计之都、实现城市文化跨越发展、推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交流合作中的卓越贡献获颁“孔子奖章”。这座以创造经济奇迹闻名于世的城市,再次因文化的前瞻思考和高贵坚持,赢得了世界的瞩目。

  勇敢树起“深圳学派”旗帜,打造城市文化的精神高地

  从传统意义上讲,深圳的“学派”建设“先天不足”。作为一座刚入而立之年的年轻城市,深圳缺少历史文化积淀,学术资源匮乏。1996年6月,余秋雨在受聘出任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仪式上,做了题为《深圳应有的文化态度》的演讲,首次提出“深圳学派”,并立即引起国内文化界的关注与论战。随后,王京生在争论中发表《从百家争鸣到深圳学派》一文,首次公开提出建设“深圳学派”的基本设想。

  学术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最高端,是一座城市与其他城市对话能力的体现。“深圳学派”的提出,正是对深圳学术文化现状的一种反思,也是提升学术文化水平的一种自觉行动,寄托了深圳学人的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16年前,深圳勇敢地宣示“深圳学派”的文化理想;16年来,“深圳学派”的内涵经过时间的沉淀愈加明晰。特别是2003年确立“文化立市”战略以来,深圳在学术文化建设上不遗余力,一以贯之地践行着自己的“学术宣言”,推动“深圳学派”从概念走进现实。2003年3月,深圳“文化立市”战略工作会议把“加快发展学术文化”作为“文化立市”战略的重要一环。2010年3月,“深圳学派”一词首次出现于政府文件中。2012年4月,深圳明确提出打造“深圳学派”,明确以“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为宗旨,正式将构建“深圳学派”纳入深圳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整体发展战略。随着2014年第一批《深圳学派建设丛书》和《深圳改革创新丛书》的出版,《深圳学派》正加快脚步向我们走来。

  50期周刊对我们而言只是个开始,对于“文化深圳”而言也不甚完整。深圳文化正以蓬勃之势御风而行,我们必须跟上它的步伐,和它一道,为我们的共同事业,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扬文化之帆,用实干助推中国梦。

文化力量续写深圳新的传奇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