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6月02日 星期一

归侨院士万立骏:

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聂传清 赵甍源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6月02日   第 08 版)

  万立骏近影

  从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到从事尖端科研领域的院士、科学家,一个个脚印连接成了万立骏丰富的人生经历。在他看来,自己只不过是在人生道路上不停地实现很多个小目标。

  因为他杰出的科技成就和社会贡献,不久前,他被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京华奖”。谈及获奖感受,他谦逊地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在岗位上坚持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我从事的研究领域,还有很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中国人应该站在世界科研领域的前列,为中国发展尽微薄之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在召唤我回国”

  万立骏说:“今日在科研上的成功,可以说是我不懈坚持的结果。”从出生于平凡家庭、成长于政治风波、经历过农村生活的普通少年,到从事尖端科研的著名院士、科学家,这条漫长的道路只有靠坚定的意志和卓绝的努力才能顺利走完。

  1978年3月,万立骏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考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本科毕业后,万立骏又考回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他来到大连海事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1992年,万立骏带着全家漂洋过海远赴日本东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经济拮据的他要靠打工来维持学习生活,当过豆腐坊的小工和搬运工。坚韧执著的性格没有让万立骏在生活、学习的压力中败下阵来,他不仅在电化学和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方面有所建树,更是受邀在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担任访问教授、助理教授等。

  漂泊在外,万立骏深切感受到当时中国与国际科研水平的差距。在参加国际会议时,在他的研究领域里很少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万立骏说,“因此,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的责任。是一种责任在召唤我回国。”1998年,万立骏得知中国科学院启动“百人计划”后,报国的拳拳之心被点燃,他毫不犹豫地回到国内。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学家

  回国后,万立骏进入中科院,成为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和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学研究所所长……他潜心于科研,并带领研究所和年轻人走在科学研究的前沿。

  化学研究所是中科院规模最大、人员最多的研究所之一。担任所长之后,万立骏一直把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学术氛围、构建研究平台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

  “科学家要挑战科学前沿,你要成为一名科学家,而不是一个技术员。”万立骏在日本的博士生导师板谷谨悟曾这样对他说。他不忘导师的教导,也是他成为导师后对学生的期望。

  万立骏经常在实验室工作到很晚,几乎没有节假日和休息天,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打开电脑为学生改文章、回邮件,学生常常会收到他在凌晨四五点发来的邮件。他平时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带着学生通宵达旦做实验更是平常之事。

  回顾自己的科研之路,他感慨道:“做科研一定要找准方向,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还要不怕吃苦,智慧加努力,坚持做下去,才能有发展。”

  “愿做新侨的领路人”

  谈到他的归侨身份和当时的选择时,万立骏说:“留在日本或去其他国家发展,或许意味着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优越的生活条件,但回来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是为自己的国家做事,这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

  他认为,“科学家只有将自己的研究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将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国家利益视为己任,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09年,万立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12月当选为中科院侨联主席,201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2013年当选为中国侨联副主席。他积极为广大归侨侨眷搭建平台,发挥新侨在中科院和国家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他还协助北京市侨联联系海外侨界高层人才到北京参观考察、发展创业,积极组织新侨为国家侨务战略、北京经济发展服务。

  他说:“我愿做新侨的领路人,让他们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图片报道
以侨带路推动“海丝”建设罗钦文
谨防华人子女价值观移位(观海亭)
华人书画家在津办“艺术献祖国”画展
华侨雕塑《侨光》落户海口
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美华裔:旷野探险乐无穷
责编:聂传清 邮箱:cq_nie04@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