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5月30日 星期五

舌尖上的童年

本报记者 郝 青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5月30日   第 16 版)

  在湖南省长沙市坡子街,一个小男孩手举着刚刚从庙会上买的糖画。家乡街头巷尾传统小吃的味道,寄托着人们对传统春节朴素而又温暖的记忆。
  李 尕摄

  花糕的制作原料以红枣和面粉为主,整形好的花糕造型生动,寓意人们的生活年年高、步步高。图为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儿童在观看花糕。
  张振祥摄

  梅花糕是江苏省苏州市的著名小吃,相传乾隆皇帝品尝后因其状如梅花赐名梅花糕。图为梅花糕传人邓月明在苏州山塘街现场烘烤梅花糕。
  王建中摄

  近日,浙江省临安市天松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包粽子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到来。
  胡剑欢摄

  “大白兔”奶糖曾经是孩子们心目中最香最甜的零食。
  刘君凤摄

  湖南省衡阳市,穿着红五星复古T恤、身挎老式冰棒箱的中学生走在街头叫卖儿时的绿豆冰棒。
  彭 斌摄

  东北过小年吃的“关东糖”。
  老 罗摄

  北京798艺术区一展厅内,摆放着属于“80后”的一系列怀旧饼干盒,成为一代人对过去的集体回忆。
  韩苏原摄

  北京南锣鼓巷里的一家店铺内,摆满各或各样的怀旧零食,很多“八○后”来到这里寻找回忆。
  本报记者 郝 青摄

  所有吃货的童年,对食物的记忆总是最美好难忘的。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分享小时候最爱的舌尖上的美味吧。

      

  气味和味道,是比声音、形状更为深刻和久远的记忆。而幸福的童年,大多有着属于自己的“味道”。它可能是一块儿桃酥,也可能是一根小豆冰棒;可能是一小块蒸糕,也可能是一碗香喷喷的柴火馄饨……可以说,每个人的舌尖上,都保留了一个童年。

  生活中,食物与民俗、亲情密切相关。《民国吃家》里写:“一个人的童年饮食习惯往往决定了其一生口味的基调,一个人成年后的所谓美食,往往也只是在‘找回童年的味蕾记忆’而已。”

  过年,就想起空气里弥漫着火药的硝香,花模子扣出的馒头、梳齿挑出的小刺猬,上边有一点鲜艳的红;想起故乡,也许最先想起父亲腌制的咸菜,母亲烧煮的汤粥。那不是多么难得的美味,却有着家的独特味道,即刻可就荡漾在唇齿之间……

  “无花果、大大泡泡糖、酸梅粉、麦丽素,看到这几件东西便悠然神往或者激动不已的同学,让我们来拥抱一下吧。不出意外的话,我想大家都是根正苗红的‘80后’。”曾经,一个名为《‘80后’成长纪念册》的帖子走红,回复量超过2万。作者白小帆本来只打算写写儿时的电影记忆,没想到回忆刹不住闸——那时的零食、流行歌曲、动画片、联欢会、语文课文,全在记忆里显影了。

  回顾童年,零食的种类相对于现在来说屈指可数,但却不妨碍大家对它的喜欢。在当时,零食的地位不亚于今天的奢侈品,能够像现在这样随时吃到自己喜欢的零食,是许多孩子童年的奢望。

  很长一段时期里,“大白兔”奶糖一直是孩子们心目中最香最甜的零食。剥开蓝白相间的糖纸,香气扑鼻而来。圆柱形的糖上裹着薄如蝉翼的糯米纸。糯米纸入口即化,浓郁甘甜的奶香味立即在嘴里溢散开来。

  种种眷恋着童年的形式,勾起许多童年时的快乐片段。网友“冰心晨雨”说:“作为‘80后’,童年不像如今的‘90后’、‘00后’吃的东西丰富多彩。记得小学时每天中午都要找爸爸要五角钱,有时买冰袋,有时买奶油冰棒,吃得津津有味,如今还怀念那个岁月!”

  也许你童年时的物质不如现在这样丰富,可是那些零食,连带着那个年代的记忆,一起深藏在我们的心底。如今,当我们随心所欲地吃任何想吃的东西时,我们对美味的记忆也在渐渐淡化。倒是儿时最“不受待见”的清粥小菜,成了如今不少人的美食。

舌尖上的童年
责编:郝 青 邮箱:haoqing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