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5月30日 星期五

顾绣传人苏惠萍

游丝穿针一次过

徐妍斐 徐 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5月30日   第 10 版)

  图一

  图二

  5月21日,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亚信峰会的部分国家领导人夫人同游豫园,苏惠萍在豫园向领导人夫人们展示了顾绣绝活,引来众多关注——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三楼,顾绣传承人苏惠萍戴着老花镜,坐在房间一角静静地绣着一幅《梅竹双雀图》(图一),不时有学生模样或金发碧眼的参观者过来围看,对她的手上功夫惊叹不已。“绣完整幅图要半年。”苏惠萍说,顾绣,作为可能面临失传的海派手工技艺,对继承者来说是一种寂寞、宁静,又充满欢喜的坚守。

  可将一根丝线“劈”成240根

  苏惠萍今年60岁,面容慈祥,体态微微发福,鼻梁上架着一副连绳的老花镜,用她自己的话说:“摘下眼镜什么也看不清。”但就是这双眼,每天五六个小时盯着细细密密的针脚,清清楚楚地看着手上的每针每线。

  5月21日,彭丽媛和外国贵宾们饶有兴致地来到苏惠萍的顾绣展示台前,讲解员介绍说,苏惠萍可将一根丝线“劈”成240根,用来绣鱼尾巴、鸟翅膀,一位贵宾问:“能穿根针试试吗?”当时,苏惠萍年轻的徒弟立刻就紧张了。因为“劈”过后的丝线,比平日衣物上起毛的纤维丝更细更软,非光线充足处简直就看不见。这样的细丝,平日都是在无风无人的环境下穿针,在这样的场合,稍有微风拂过,线头歪了可就穿不进了!

  苏惠萍当众拿过丝线,用指甲把丝线分成几股,挑出其中已经还原到蚕丝状态的一根,拿到灯光下,对准细若牛毫的12号针针眼一穿即过。“太厉害了”“了不起”……彭丽媛和贵宾们发出赞叹。(图二)

  一次成功,苏惠萍也很高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她而言,这是42年顾绣功力。

  “做所有的工艺美术,都要求心静、坐得住。顾绣也一样,要耐心、细心,还要有些灵气。顾绣是照图作绣的技艺,在尼龙布上,先用描线笔沾国画颜料勾轮廓,然后再用丝线绣缝。如果不仔细,图样子上花草的毛、刺看不见,就没有感觉了。没有灵气,绣出来就死板。”

  这也是一项需要时间来磨的技艺。苏惠萍唯一的女徒弟已经学顾绣7年了,但在她看来,徒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绣到绣不动那天”

  “上海市区现在只有我们两个人在绣顾绣了,松江区还有六七人,总共不到10人。”说起顾绣的传承和前景,苏惠萍显得有些忧心和无奈。

  苏惠萍从小喜欢女红,闲时就缝缝绣绣、纳纳鞋底。上世纪70年代,不到20岁的苏惠萍被单位送往苏州参加了为期一年半的刺绣培训,回上海后又被“赶鸭子上架”当了3年的刺绣老师。

  苏惠萍一直很庆幸自己做了这行,因为这是她发自内心喜欢的事。然而,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慢工出细活”的手工技艺越来越难吸引到后继者。苏惠萍当年教的26名学生,只有3人后来进入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工作,其他人都转行了。如今,那3个入馆工作的学生也已经退休,没有带出过徒弟。苏惠萍自己退休也已经10年,如今返聘到博物馆,带着7年前收下的一个徒弟。

  “我要绣到绣不动的那天。”别人会退休,把手工艺当成了一份工作,但是苏惠萍舍不得退。她期待外界更多的扶持,好让顾绣这项从明代起就延续至今的上海技艺传承下去。

  (据《新闻晨报》报道)

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王乐义
非常好声音
游丝穿针一次过
礼炮部队京外首秀
责编:刘 泉 邮箱:mingliuzhouk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