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5月28日 星期三

河西走廊再造丝路辉煌(中国媒体丝路行)

本报记者 刘少华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5月28日   第 04 版)

  敦煌莫高窟

  “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习近平总书记去年9月以此形容古丝绸之路。5月26日,记者在甘肃河西走廊采访,所到之处,此情此景仍可找到。

  历史上,丝绸之路横穿甘肃境内1600多公里,其中大部分都在狭长的河西走廊。南有冰川、北有戈壁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一绿洲地带成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如今,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目标之下,河西走廊里的城市,正试图创造新的辉煌。

  ● 绿洲串起丝绸之路

  甘肃河西走廊5月底已是满眼绿意,与大多数北方农耕区无异。

  “丝绸之路就是由片片绿洲连起来的。历史上它的历次改道,都是环境的演变使然。”在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眼里,没有绿洲,丝绸之路就不会存在。

  在古河西走廊上,2100多年前丝绸之路刚兴起时,汉武帝就“列四郡,据两关”,其中的四郡凉州、甘州、肃州与沙洲,就是今天的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绿洲上的城市,古丝绸之路才得以向西延伸。

  陈克恭对本报记者分析说,现在交通和通信发达,人们对地理的感觉没有过去那么敏锐,若要长期发展,这些因素则必须考虑,“客观条件早就帮我们论证过了”。

  在张掖市的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有3万亩湿地。不远处是戈壁,更远处能看到雪山顶,而眼前汩汩流淌的水,支撑着这个100多万人口的城市。这就是张掖的母亲河——黑河。四大绿洲城市都有各自的母亲河,它们滋养了一方水土,串起了丝绸之路。

  ● 开放包容的文化遗产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是特殊的媒介和桥梁。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无论是在敦煌还是张掖,处处可见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留下的痕迹。

  在敦煌莫高窟,建筑形态、壁画和雕塑上有着大量的丝绸之路文化的痕迹。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秀清告诉记者,壁画和雕塑上的颜料基本上都是矿物颜料,其中很多都是中国所没有的。而在服饰方面,记者在莫高窟的许多窟里看到,大翻领、波斯纹样、短衣服等有着中西亚特征的衣服比比皆是。

  在张掖,马可·波罗曾停留一年。大佛寺是丝绸之路上的地标,而山丹军马场自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始创以来,为丝绸之路贡献过无数马匹,直到今天仍是亚洲最大的军马场。

  “敦煌文化是通过丝绸之路的经济往来带来的。”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分析说,敦煌在历史上就是丝绸之路各种文化和商品交汇的地方,是通过开放和包容,才有了多民族的亲和力与来自世界各国的认同。

  如今,敦煌继续着这样的传统。敦煌的阳关、玉门关等景观,加入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詹顺舟表示,我们期待这一申报能在下个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合理利用环境扬长避短

  陈克恭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来形容生态环境对于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河西走廊这个“西北粮仓”,缺水、环境恶劣等问题,是当地发展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不能让敦煌变成第二个楼兰。”詹顺舟同样将环境的承载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作为享誉中外的文化重镇,敦煌去年吸引了412万人次的游客前来。但对这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来说,发展并不意味着无限扩张,论证表明把游客控制在1000万人次以内较为合理。

  自然环境重要,人文环境亦然。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河西走廊的城市力图扬长避短。敦煌目前正在筹备的综合保税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影视保税港区,都是立足于传统文化优势。在张掖,4万平方公里之上集合着戈壁、草原、冰川、雪山和湿地等景观,自然美景与丝绸之路文明交织,发展旅游业就成了其发展方向。

公款吃喝遭重创
让勤俭节约蔚然成风
西藏学前教育入园率达五成
北京问计国际企业家顾问
全球首胎熊猫宝宝诞生
日有关西沙群岛言论别有用心
新疆警方缴获1.8吨爆炸装置
河西走廊再造丝路辉煌(中国媒体丝路行)
美国才应受到绝大多数国家起诉
庆法中建交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