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3年第一家家具企业的诞生,到今天第一届中国(赣州)家具产业博览会的召开,20多年岁月风云见证了南康一个民生产业破茧成蝶的精彩历程,刻画了这个资源禀赋并不优越之地的起飞。这背后的奥秘何在?
6000余家企业,6000多个销售网点,产品行销十几个国家地区,年总产值超450亿元,傲人成绩离不开政府这只勇于担当的有形之手。见微知著,剖析南康家具产业跃升史,能大大深化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认识。
市场无形之手是产业发展的第一动能。南康自古便是木匠之乡,有浓厚的商业底蕴与创业氛围。穷则思变、精通百艺的客家精神,是家具产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根本。但在市场的大潮中,单个民营企业总有盲目性,难以摆脱家族式的局限性。2002年的一场“烘干危机”,实木产品的严重变形,几近毁了整个产业。
经历市场经济全方位的洗礼,南康政府一方面“以园控业”,建设家具产业园区,成立喷涂、检测、烘干三大中心,实现产品质量的集中检验与提升,让品牌立得住,一方面“以制兴业”,专门成立产业促进局,以帮扶制度引导企业摆脱恶性竞争,促进精细分工,实现良性循环。一“堵”,一“疏”,这被当地企业家形象地称为“放水养鱼”。
传统产业的凤凰涅槃,需要的又不止于资金与政策,更重要的还在观念的重塑。同不少民营企业聚集地类似,南康也存在“散、乱、小”的症结,一些企业家只重生产,不重研发、营销和管理,小富即安。如何帮他们走出家族式管理与经营?南康政府开办培训班,资助企业家读MBA,通过教育来给老板们提高认识,使他们认识到经营管理的重要性。烘干木材中的水分容易,而改变人的观念,却是难上加难。这是创新驱动发展最为核心的内涵,也是今天的南康家具产业“空气里都弥漫着创新的味道”的秘诀所在。
企业担当创新主体,政府完善市场环境,南康家具转型升级的经验告诉我们:简政放权不是一味做减法,该加的要加,企业缺乏全局考量,政府就要有所引导,该乘的要乘,企业容易安于现状,政府则应鼓励创新。归根结底,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转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形态,升的不仅仅是硬件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在经营管理的理念上,强化品质品位的核心作用,全方位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创新素养。
“衣冠文物之名区,财赋舟车之都会”,南康古城,品牌家具之都,改革创新之地。从马达加斯加的紫檀、老挝的大红酸枝,到俄罗斯的榆木、北美的胡桃木,南康人的产业越发兴盛,视野越发开阔,观念也越发现代。而今迈步从头越,走好下一个黄金十年,打造产值超千亿元的区域性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十字路口”上的南康,始终在路上。